河南文物局长流泪的背后:这些文保真相令人痛惜

7月17日,一场大暴雨突袭河南。

那几日,在国家发布的降雨排行榜上,前十名全都是来自河南的城市。仅仅在郑州,1小时降雨量就达到200毫米。

7月19日至20日河南降雨示意图 图源:中央气象台

如今,暴雨停歇,洪水退去,通讯恢复,来自五湖四海的善良的人们,在滔天洪水中互守互助,用凡人之躯抵挡着洪流的侵袭。

只是,当一切走上正轨之时,关于文物,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几分担忧。

01.

极度脆弱的文物

“郑州商城遗址部分城墙疑似倒塌”、“巩义排查文物受损情况”……自河南暴雨以来,一条条与文物有关的新闻,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

据确认,郑州商城遗址倒塌的部分是后来堆上去的覆土,文物本体并未受到影响 图源:河南日报

毕竟,如果要将对文物造成伤害的因素做一个排行榜,极端恶劣的天气带来的影响,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

被洪峰淹没的观音阁 来源:鄂州政府网 拍摄:吴伦

不提台风、泥石流等直接而暴力的灾害,就算只是突逢暴雨,连绵不断的冲刷也会带来物理意义上的损害。

除此之外,暴雨所引发的积水乃至洪水,也会由于浸泡、冲击等原因,使文物的结构劣化,进而倒塌。而顺水流下的或大或小的杂物,也会对文物本身造成极大的损伤。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千百年的历史上,文物一直在和洪水猛兽做斗争。每年南方暴雨,桥梁、城墙……多处国宝因此而受损 。

在连续发生强降雨天气后,湖北襄阳古城墙东段中部墙体发生局部垮塌。

2020年,我国南方11省份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损。其中,损毁比较严重的是桥梁,它们直接承受了洪水的正面冲击。

宣城乐成桥冲毁前后对比 图源:澎湃新闻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安徽黄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宣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成桥,四川阿坝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维会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古伸臂桥、哈尔桥、阿斯久桥等,都被洪水冲毁。

2016年7月9日,洪水侵袭后的宏琳厝,666间房倒塌了110多间 林跃先/摄

除了桥梁之外,古建筑们也岌岌可危。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带来的特大洪水,让“民间故宫”宏琳厝遭受空前的损毁。20年的特大暴雨,也让湖北武当山五龙宫龙虎殿,湖南朱家大院、体仁堂、龙山里耶瞿家大院和吴杨支祠等古建筑倒塌严重。


修复者与乔尔乔•瓦萨里《最后的晚餐》

不仅是国内,1966 年 11 月 4 日,意大利佛罗伦萨被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袭击,不计其数的无价艺术珍品遭到破坏或冲失,直至多年后还有很多幸存的文物被修复的新闻传出,其中乔尔乔·瓦萨里的一幅《最后的晚餐》时隔50年被修复,它在水中浸泡了将近12个小时,被分成了5个部分,洪水的威力可见一斑。

受洪水袭击,江西婺源县清华镇彩虹桥部分桥面受损。 詹东华 摄

这些文物,无不是历经了千百年岁月的冲刷,才来到我们面前,然而,他们躲过了历史洪流的摧残,却不得不因为现实中的洪流而破损、湮灭。

一场大雨,顷刻过后,国宝消失人间。

薛宅桥冲毁前照片

修复中的薛宅桥

02.

千年的历史在雨中哭泣

这些在暴雨、洪水中受损的文物,大多都是不可移动文物(又称古迹、史迹、文化古迹、历史遗迹等,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石窟寺、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而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受危害程度最明显的,就是土遗址。

每当暴雨落下,第一个面临危机的,便是完全露天的土遗址。

交河故城土遗址 图源:搜狐

什么是土遗址?直接点来说,就是指那些以土为主要形式,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古遗址。

这一类遗址中,由于岁月或其他原因,遗址的功能、材料和形象大都丧失,只在原位留下极小部分可以证明其存在的遗物或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城、古城墙、各类坑穴等。这次暴雨中传出墙体坍塌消息的郑州商城就属于土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也是土遗址的一种 图源:搜狐

这些遗址中的土质历经风雨,很多都已经变得疏松,不论是生土、夯土还是土坯,都很容易在水中崩解、松散。

由于面积广大,这些遗址很少有遮盖防护。当暴雨落下时,土遗址很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连续不断的雨点会对遗址表面进行冲刷,一些昔日人民活动的珍贵痕迹会受到破坏。

如果遇到正在发掘中的考古工地,那么,可能考古人辛辛苦苦工作了大半年的成果就会就此消失

图源:河南考古

虽然说,一般情况下,地底的文物由于土层的隔断,不太会受到雨水的侵扰,但是,暴雨带来的一切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就像1978年,洪水退去后,考古学家就在洪水的遗留里找到了国宝云纹铜禁。

不说别的,就这次,因暴雨塌方,断崖上便暴露出一座汉代的平民古墓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截图

除此之外,由于土遗址中土的特性,暴雨后绪起的积水也会对土遗址的根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而对这些灾害显现的更为直观的一类,就是古建筑。

佛光寺

这些昔日覆盖着无数华彩的古建筑,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不菲成果。但是,这些砖石结构,甚至是木构的建筑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岁月,本身就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稳定性。一旦遭遇冲击,非常容易倒塌。

也门一处因暴雨坍塌的古建筑 图源:新华网

尤其是木构建筑,其上的木质构件因歪闪、糟朽,难以支撑气势雄伟的建筑,本身就已经足够岌岌可危。如果遇到水灾,木材受潮产生湿张干缩而引起应力,导致木材表面及内部裂纹。这对古建筑的梁、柱、橡危害极大,对整个古代建筑的整体安全有极大威胁。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比如石刻、石窟之类,也会由于洪水它的浸泡和冲刷,带来极大的损害。

河南作为昔日的政权中心,这样遗址的珍贵性可见一斑。但是,受限于遗址面积的广大,全面建设保护也不太现实。更何况,河南出于半干燥地区,面对暴雨,几乎少有防备。

03

暴雨中的坚守

7月24日晚,“河南文物局局长哭了”登上热搜,文物局局长田凯在朋友圈的一条动态,让许多网友心疼。

这既是当代文博人、考古人的无奈,也直指了问题的核心。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郑州地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据郑州市文物局统计,容易受到暴雨损害的古建筑类和古遗址类文物占总数的约57%。

历史累叠,遗产丰厚的河南,在为这些文化遗产骄傲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么多的文物,要怎样才能将它们保护好?

更何况,作为半干燥地区的河南,面对这场特大暴雨,几乎是不设防的。

21日的暴雨远远超过历史极值 图源:中央气象台

在这次汛情中,部分博物馆和考古工地有渗漏进水情况,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水毁险情。郑州商城遗址覆土坍塌、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地被淹……面对难题,河南文物考古人的回答是:“ 人在,文物在。”

降雨后,北宋皇陵个别石像生附近地面出现塌陷 图源:@新华社

暴雨期间,文物工作者要保证暴露在室外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昼夜冒雨守护成为他们这几天的工作日常。全省各级文物部门深入博物馆、考古工地、遗址等一线现场,巡查、加固、排涝、清淤等,全力抢救受到暴雨威胁的文化遗产。

每个文物人都在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与险情抗争,风雨前未雨绸缪,风雨中舍命坚守,只为撑起文明的保护伞。

——@河南考古

暴雨期间,河南博物院组织人员进行疏通、排水等紧急处理措施。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暴雨过后,河南各大遗址博物馆纷纷在微博上报平安,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巡查和保护下,文物们大多安全度过了这次灾难。

7月26日,河南博物院恢复开放 图源@大河文博

在露天的考古工地,即使提前准备的挡水土、排水沟等派上了不少的用途。探方中的文物“能清理的都在暴雨之前清理了”,没有文物被水浸泡。

就连地势较低、容易进水的巩义石窟,洛河河畔的龙门石窟这些极易收到浸泡、冲刷的文物,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7月26日,龙门石窟景区已经恢复白天的正常参观。

洪水过后,永昌陵的石像依然站立。图源:南方周末 拍摄:王华震

绝大多数的河南文物挺过了这次暴雨,不是因为暴雨仁慈,而是因为有这么多奋斗在文保一线、精心爱护它们的人。

04.

跨越千年的美丽与哀愁

暴雨之后,河南博物院的微博下,有许多为河南文物加油的声音。

有网友发出感慨:“千秋万代生命衰落,唯有文物在岁月长河里诉说过去的一切。”

我们走在华夏大地上,目光所及皆是文明生长之的痕迹。他们或正繁华,或已荒芜,有的在深山老林中默默无闻,有的在繁华盛景中熙熙攘攘。

无论是哪一种,这些跨越历史的长河,来到我们面前的文物,无不凝聚着千百年来的风霜雨雪,交织着人们的思想光辉。

云南岩画 图源/文化青年观察

从贾湖悠扬的骨笛到洛阳的繁华盛景,从岩画上粗糙的线条到精美的青铜重器……就算时隔千年,这些代表着根的文物,依然可以让我们在回首遥望时,所见的不是一片迷茫。

青铜器莲鹤方壶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之前采访艺旅的同事时,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我凝视着那些历经岁月沧桑变幻而遗留下来的文物,昔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仿佛凝聚其中,这是其他东西所无法传递的,跨越千百年,仍然永恒的触动。”

感谢河南文博人、考古人在暴雨中的坚守,让这份永恒的触动得以更加久远的流传下去。

祝愿河南,人和文物一切安好。

-END-

编辑丨艺旅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 艺旅文化

来源: 艺旅文化

图文简介

河南文物局长流泪的背后:这些文保真相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