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18”二次试射成功引关注

据朝中社报道,近日朝鲜成功试射一枚火星-18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在本次试射中持续飞行74分51秒,最大飞行高度达6648.4公里,飞行距离约1001.2公里,最终导弹精确坠落在朝鲜半岛东部海域的目标公海海域。

朝鲜媒体将此次导弹成功试射,视作朝军战略武装力量强化发展历程上一件有意义的大事。“火星-18”这次试射引起较大反响,究竟是什么原因?近些年来,朝鲜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实现质的飞跃

“火星-18”是朝鲜火星洲际弹道导弹家族的新成员,在此之前,朝鲜的洲际弹道导弹家族中有“火星-14”“火星-15”和“火星-17”3位成员,它们的动力系统使用的均为液体火箭发动机,而“火星-18”则是固体火箭发动机。

此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火星系列洲际弹道导弹虽具有比冲高、推力大、射程远、携带载荷多等优点,但存在安全性差、弹体结构复杂、体积大,以及需要专用运输、贮存、化验和加注液体推进剂的设备、发射准备时间长等问题。对于洲际弹道导弹来说,这些问题会导致导弹还没发射,就被发现所在位置,进而导致威慑力大幅降低。

“火星-18”与“前辈们”相比,体积更小,安全性更高,发射操作更简单,因此它的作战准备时间更短,反应速度更快,性能更胜一筹。

综合朝鲜和韩联社的公开资料来看,固体的“火星-18”与液体的“火星-17”相比,弹头更尖,呈橄榄型;采用三级弹体结构,但比两级“火星-17”整体外形更小;根据其第二试射6600多公里的最高射高数值换算,其射程应该也比“火星-17”更远,超过15000公里。

此外,在发射车方面,由于“火星-18”更小,其无须使用“火星-17”独创的11轴公路运输车,而是回归到更传统的9轴。而且,固体“火星-18”能够采用冷发射,在空中点火,进行无依托野外发射,这些都使其机动性、灵活性和生存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都更倾向于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但能够研制出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还是不多。“火星-18”在今年2月首次对外展出,之后在4月完成首射,随后在第二次试射中就取得这样成功的试射成绩。这表明朝鲜已掌握了大功率固体燃料多级火箭发动机开发技术,并已实现从液体洲际导弹向固体洲际导弹的技术跨越。因此,有了“火星-18”的朝鲜,也能跻身拥有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之列。

朝中社称,“火星-18”的第二次成功试射,证明了其技术可靠性和运行可靠性。按照计划,朝鲜将把“火星-18”作为其战略武装力量及核心主力打击手段。未来,这种固体导弹或许能帮朝鲜从根本上提升核反击能力。

锚定目标 边干边改

朝鲜从2017年试射火星-14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到如今试射火星-18固体洲际弹道导弹,不过7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朝鲜先后研制出“火星-14”“火星-15”“火星-17”和“火星-18”4型洲际弹道导弹,平均用时不到两年。而“火星-18”从亮相到完成两次试射,更是用时不到半年。朝鲜洲际弹道导弹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更新迭代,可能和以下3点原因有关。

首先是朝鲜迫切地想要实现对美国的遏制能力。朝鲜认为,洲际弹道导弹是核武器投掷的重要载具,是其可以直接对美进行战略威慑的武器装备。朝鲜将其视作能够与美进行谈判一个重要砝码。因此,朝鲜始终将洲际弹道导弹发展列作优先事项,不遗余力地给予全面支持。

其次是朝鲜已经完成一轮技术积累。朝鲜的弹道导弹已发展多年,其利用逆向仿制工程等方式研发了“火星”“银河”“北极星”等多个系列导弹,除能自给自足外,朝鲜还将一些产品出口到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当然,更重要的是,朝鲜洲际导弹采取了一种“边干边改”发展路线。朝鲜近年来不断缩短研制和试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周期,基本就是在解决有无后,一边试验、一边修改,即使每型导弹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迭代速度快,也就弥补了不足。(作者:贾安琪 把关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 江帆)

图文简介

据朝中社报道,近日朝鲜成功试射一枚火星-18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在本次试射中持续飞行74分51秒,最终导弹精确坠落在朝鲜半岛东部海域的目标公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