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超导这么火,航天受益有多大?

近日,韩国一篇论文声称发现了世界上首种常温超导材料,引发大众关注。如果无视网络上的种种喧嚣,我们不妨弄清楚3个问题:什么是超导和常温超导?为了获取相关成就,科研人员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如果常温超导成真,在航天领域可能具备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神奇背后限制重重

讨论常温超导之前,我们有必要理解超导的概念。所谓“超导”,就是电流能够不受阻碍地流经导体,并产生强大的磁场。超导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医院的核磁共振仪,其最核心组件是由铌钛合金丝绕制的线圈。

不过,材料想达到超导状态,在传统上需要使用大量液氦和低温制冷机,冷却到零下264摄氏度左右,无疑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包括巨大能耗、液氦的昂贵成本和复杂的结构等。近年来,随着材料技术进步,一些在液氮温区(约零下196摄氏度)甚至更高温区下就能展现超导特性的材料不断被发现、改良,但距离室内常温还很遥远。


航天电磁发射装置想象图

超导研究是20世纪材料学的前沿领域。1908年,液氦制取成功,沸点约为零下269摄氏度,为超导研究奠定了基础条件。1911年,科研人员发现,在液氦环境的极低温度下,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被认为是超导研究的“起点”。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认识到,只要材料温度低于超导临界温度,其内部的磁感应强度总和就为零,即具有完全抗磁性。这就是超导的检验标准“迈纳斯效应”。

那么低温超导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蕴含在精妙的微观世界中。

经典理论认为,电阻是电子在导线中碰撞、受阻所致。

然而,在超导材料中,电子会结成一对一对的所谓“库珀对”,就像舞蹈一样,迅速避开阻碍,实现电流的零电阻传输。这种奇妙的现象被认为是由材料晶体内部原子的振动引发的,也就是由巴丁、库珀、施瑞弗共同提出的“BCS理论”。

然而,受限于液氦等极低温条件,超导长期难以在大规模工程中广泛应用,也促使科研人员对“高温”超导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1986年,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钇钡铜氧化物、铋系材料等在相对较高的液氮温区下仍然能够表现出超导现象。这意味着,可以将获取更简便、成本更低廉的液氮作为超导冷却剂。

这个突破为超导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许多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东方超环”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设施都应用了新型超导电缆,有效降低了制冷系统的功率需求。

但“高温”超导研究当前似乎遇到了“理论滞后于现实”的困境。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至今仍未完全揭示其具体原理,基本上停留在假说阶段。例如,一些学者认为,电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新的凝聚态现象等或许是“高温”超导诞生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超导研究领域的所谓“高温”仍然不是大众日常能够体验到的,那么在室温条件下获得超导更是困难重重。

航天应用前景无限

航天是利用速度摆脱星球引力束缚、探索并开发浩瀚太空的伟大事业。而最经典的航天器运载工具就是火箭,一般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速喷流,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将载荷不断加速、抬升,直到飞出大气层。

但现有的火箭大多数是从地面发射架上直接起飞,为了加速飞离空气稠密阻力大的对流层,需要消耗大量燃料,这也意味着火箭会损失许多宝贵的运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航天发射机构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创新方案,包括飞机挂载火箭空中发射、巨型飞艇和气球提升火箭到高空发射、离心机甩出火箭发射等。

比如,美国飞马座空射火箭在1990年成功入轨,在发射前会被悬挂在经过特别改装的客机机腹下。载机在13000米左右高度以0.8马赫平飞时,火箭被投放,随后点燃第一级固体发动机,加速爬升。

但这些发射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尤其是飞机等平台的运作维护成本不低,运输能力有限,一般只能发射小型火箭,入轨运力不足。例如,飞马座火箭的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仅有200公斤出头,只能投送小型载荷入轨,单位发射成本要高于很多地面发射的大中型火箭,因此飞马座火箭乃至后续的空射火箭规模化应用始终困难重重。

不过,一旦常温超导材料问世并成功实用化,航天发射史有望“翻开全新的一页”。比如,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可以借鉴磁悬浮列车和电磁弹射器的原理,构建起一种新概念航天发射装置,其结构类似于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磁悬浮列车轨道。

届时,在矗立的发射塔上,悬浮线圈负责维持火箭的发射方向,并避免火箭与轨道发生摩擦而产生阻力,加速线圈则为火箭提供强大的起飞推力,帮助它尽快冲出空气稠密的近地高度。当火箭被发射装置充分加速并冲出对流层后,再点燃第一级发动机,继续加速爬升,最终入轨。

相比空中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基本上仅消耗电力,而且由于常温超导材料不需要配备复杂的冷却系统,发射装置的规模可以做得很大,因此有望将更重的载荷送入轨道,单位发射成本也会显著降低,很可能催生出更大的航天器组合体和全新的太空活动形态。

除了航天发射领域外,常温超导材料在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器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航天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电子设备和敏感仪器采取合适的屏蔽手段,保护它们免受外界磁场干扰。常温超导将是磁屏蔽装置的完美材料,只需制成壳体,再将对磁场敏感的仪器设备放入其中,就可以在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磁场屏蔽区域。

此外,常温超导材料如果用于制造导线,替代航天器内部的传统金属导线,不仅有望降低电功耗,还能显著减少热量,从而简化供电和温控系统的设计,助力新型卫星性能更强大、结构更轻巧。

总之,超导技术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人类追寻美好生活、探索未知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科研人员对超导的研究和实验不断深入,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和挑战着物质的极限。而航天作为众多最前沿科技的优先应用领域,未来常温超导也一旦成真,必将在此大放异彩,帮助人类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浩瀚苍穹。(作者:万米晴空 相羽 图片来源:科幻影视作品 把关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 江帆)

图文简介

近日,韩国一篇论文声称发现了世界上首种常温超导材料,引发大众关注。如果无视网络上的种种喧嚣,我们不妨弄清楚3个问题:什么是超导和常温超导?为了获取相关成就,科研人员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