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型拉尼娜”来袭,今冬会被冻哭吗?

11月4-8日,我国自西向东刚刚经历了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北京在内的北方多个地区出现了较强雨雪天气,很多城市都已经提前供暖。这与“双峰型拉尼娜”事件有关系吗?

观测显示,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由于去年冬季也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因此将其称为“双峰型拉尼娜”事件。

那么何为“拉尼娜”事件,“双峰型拉尼娜”事件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海温偏低0.5摄氏度以上,并持续超过6个月)。

拉尼娜形成示意图(来源:美国气候预测中心)

拉尼娜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洋面上盛行偏东信风,将表层的大量暖水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而赤道东太平洋地则靠海面以下的冷水上翻补充,因此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偏低。当偏东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而冷水洋面上的大气下沉运动加强,而赤道西太平洋上的大气上升运动更为加剧,促使偏东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持续发展,从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反之,当赤道上的偏东信风减弱,则会出现与拉尼娜相反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可以通过调整全球的大气环流系统(例如“大气桥”或“遥相关”),从而对千里之外的东亚、南亚、非洲、北美等大陆上的国家和地区造成重大灾害性影响,如发生大暴雨、干旱、极端高温、严寒和超强热带气旋等。通常第一年拉尼娜事件后,第二年再爆发一次拉尼娜事件的过程,则被称为“双峰型拉尼娜”事件。

事实上,类似今年的“双峰型拉尼娜”事件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拉尼娜事件通常易于持续超过一年的时间,出现二次变冷的现象。统计表明,在1951年至2019年的14次拉尼娜事件中,拉尼娜事件在第二年下半年继续发展而再次形成拉尼娜事件,即“双峰型拉尼娜”的情况有5次;发展为厄尔尼诺事件有3次;维持中性状态有6次。

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往往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冬季总体偏冷的概率在70%左右,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往往偏低。不少人对2008年我国南方的雪灾记忆犹新。受2007/08年拉尼娜事件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接连遭受4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袭击,全国包括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近2/3的省(区、市)受到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

其实不光我国冬季容易出现低温雨雪灾害,在多数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全球其他很多地区也同样会出现极端天气。如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洪涝。

拉尼娜对全球冬季气候的异常影响(图源:日本气象厅http://ds.data.jma.go.jp/tcc/tcc/products/climate/ENSO/lanina.html#DJF)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通常来讲,“双峰型拉尼娜”事件的第二年拉尼娜强度会弱于第一年,但其气候影响不一定会弱于第一年拉尼娜,包括对我国冬季的气候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不排除今年仍然会出现极端寒潮事件的爆发和冬季阶段性的偏冷。国家气候中心也因此预计,今年冬季在我国中东部气温总体偏冷,其中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南方则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除了拉尼娜事件外,还受北极海冰、欧亚积雪变化、其他海域的海温异常、以及中高纬环流等其它气候因子的影响。另外,2008年除了拉尼娜引发冷空气带来的低温,还有南方充沛水汽的配合,再次发生类似2008年南方多地出现雪灾的极端灾害性事件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鉴于历史上的拉尼娜年大多会对我国农业、生产、生活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农林、交通、电力和能源等行业有必要根据今冬我国阶段性冷空气活动频繁的预测,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提高对冬季可能发生低温雨雪灾害的预警和能源保障。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作者丨刘芸芸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文章由腾讯“全民爱科学”团队推出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 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来源: 科普中国

图文简介

“双峰型拉尼娜”来袭,今冬会被冻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