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运”,是西安的什么“运”?

西安,十三朝古都,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肇启过中华一统,彰显过汉唐雄风,曾为古代丝路起点,今踞向西开放前沿。传统文化资源是西安真正的战略性资产和财富。

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升级为第八个国家级城市群,西安获批建设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

图片

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探索建设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在陕西设立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西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重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机遇。

图片

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

西安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空间发展格局,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促进“大西安”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国家一级城市群。

南控: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优化城南区域功能布局,发展高端绿色产业。

北跨:提升渭河城市核心段两岸生态景观和建设品质,重点发展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建设渭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西融:加快推进西安主城区和西咸新区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培育科技创新发展核心区。

东拓:加快拓展东部区域功能,进一步集聚国际资源要素,打造开放发展重要承载区。

中优:优化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彰显千年古都历史文化特色。

“十四运”是西安发展的时运、机遇

图片

全国运动会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提升省市的知名度和基础建设水平是地方政府的常见做法,尤其是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期望通过赛事来改善城市形象。

而相比国际性更高级别的大型赛会,全运会是更有可能实现的。有了全运会,很多体育设施、文化旅游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才得以争取到经费进行建设,通过全运会极大的提升了城市软硬件。

图片

举办全运会带给陕西发展的新机会,通过全运会进一步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组织管理能力。陕西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坚持结果导向,放大全运综合效应,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全运惠民八大工程,提升群众获得感和陕西知名度。

西安市以筹办十四运会为契机,大力实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交通优化提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数量、投资强度均创历年新高。其中,西安奥体中心所在的灞桥区一举成为了西安目前地铁线路最为密集的区域。进而,可以形成灞桥新中心带动西安相对落后的东部地区的发展。

围绕十四运会,西安相关建设工作总投资约2600亿元,涉及54项重点任务,共521个具体项目。而重点任务中,还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地铁14号线建设、断头路打通、口袋公园建设、绕城整修、主干道路面优化、高压线网落地等民生领域,城市道路、管网、5G基站等基础设施迎来了一次大升级。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把西安翻新了一遍,干了多年想干却没条件干成的事情。

其中,道路交通枢纽方面,短短两年时间,17条快速路、11座大型互通立交、10座跨河大桥、跨浐灞河5桥2隧建成通车。西安火车站改造工程克服征地拆迁、管线迁改等难题,工期由36个月压缩至18个月提前竣工。北客站枢纽工程(一期)仅用13个月完成。地铁工程10条线路,今年6月底地铁14号线通车,实现“7线共建、8线运营”,通车总里程达到259公里。做好全运会后城建计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北客站枢纽二期建设,抓紧谋划二环、三环提升扩能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教育方面,2019年9月,西安启动了力破教育沉疴的“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计划3年内投资50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2020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新建学校144所,占总数的74%;公办学校171所,占总数的87%,是西安历史上新建学校、新增学位最多的一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今年秋季入学,又有143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3.04万个。两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338所,新增学位32.44万个

城市更新方面,2019年10月,“三改一通一落地”的民生工程全面启动。改造2000多个老旧小区、64个城中村(棚户区)、599条背街小巷;打通59条断头路;1053.7公里的架空线缆实现落地,拆除违建1911万平方米。同时,按照“四最”(在可利用的土地中挑选最好地段;以最好的设计提高小区舒适度;用最好的质量标准选择建设单位;以最好的配套享受家门口便捷服务。)工作理念对138个城市更新项目的征迁群众进行安置,使困扰多年的拆迁难题得到有效解决。2020年6月,绕城高速灞桥沿线整治提升,不到4个月就完成11个村庄的征迁。不到两年,西安市改造的城中村、棚户区涉及土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

改造后的火车站,南衔古城墙,北接大明宫,形成“宫—站—城”的宏伟格局,打造了一个穿越千年的城市会客厅。

医疗方面,2020年西安市出台《西安市卫生健康事业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市13个医院项目建设陆续启动,创建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应急院区,未来3年全市三级医院达到55家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安累计建设医院床位10000余张,而仅2020年一年13个医院项目,规划新增床位数16000余张,几乎就是西安现有床位总数的1.5倍。

实施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打造山水之城、生态西安。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32座,绿道总长度也已超过1100公里。千年古都正由“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快步迈进。西安“三河一山”环线绿道已贯通开放293公里游径的绿道,沿浐灞河、渭河、沣河的堤顶路和秦岭环山路,串联起103个生态节点、42个人文历史遗迹、109个休憩驿站。

位于城东的“幸福林带”,最早见于1953年西安市第一轮总体规划,但受经济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搁置数十年。2016年,项目终于在重新规划后启动,并于今年7月1日全面对外运营。全长5.85公里,占地面积1134亩,绿化覆盖率达85%,拥有健身、休闲、文娱设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工程,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城市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据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数据显示,通过114条“绿波带”的调控,能让市区道路通行效率提升23%。目前,主城区700多个路口均实施了“绿波带管理”。

2020年西安市GDP10020.39亿元,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GDP破万亿元的城市。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在9个在建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

西安曾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安要构建更加开放的丝路经济的未来。2020年“长安号”共开行3720列,占中欧班列总数约三成,居全国首位。如今,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线路已经达到15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欧(中亚)贸易的大通道。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西安在80个城市中位列第13名,提升幅度居全国前列。

总部经济,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展现。具备区位、人才、技术、交通等各方面优势的西安正展现出强大魅力,总部“朋友圈”不断扩大。今年7月下旬,中国农业银行数字化业务运行总部、中石化西北总部项目正式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此前,京东无人机总部和研发中心、中通西北电商物流产业园、海航物流总部,以及中国中铁、中国中冶、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区域或产业总部项目,也先后落地西安。

大量高素质人口的流入,验证了西安的“西引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西安市常住人口1295.29万,较2010年“六普”数据增加了448.51万、增长52.97%;年轻人口资源增加,全市平均年龄37.1岁,较全国平均年龄年轻1.7岁;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大专以上401.53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1.94年。

图片

图片

西安是科技创新强市,有着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基础,在全国首先提出了“硬科技”概念。西安有8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2所,数量居全国前列。今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按规划,秦创原将以西咸新区为总窗口,统筹西安高新区、咸阳高新区等陕西各地市高新区资源,建立“1+N”模式的科创“特区”。力图真正把西安建设成辐射‘一带一路’的科创中心城市。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领头雁”,西安曾是我国重点布局建设的工业基地,吸引了国内航天三分之一、兵器三分之一、航空近四分之一的科研单位落户,搭建起古城现代科教资源的坚实基础。

西安“6+5+6+1”现代产业体系

图片

西安重点产业布局

6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

5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机器人、5G、大数据和云计算、增材制造

6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会议会展

1大文旅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图片

西安市现代产业空间布局

西安紧盯短板,构建“6+5+6+1”产业体系:即以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六大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人工智能、5G产业、增材制造、机器人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五大新兴产业为突破,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六大生产性服务业为保障,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西安电子信息制造实现产值1277.37亿元,增长48.6%,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224.13亿元,增长19.9%,形成两大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像隆基绿能这样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西安市有8家。

图片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叫响“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过程中,西安的文化软实力正成为文化硬产业。

乘全运东风,西安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市骨架在拉大,城市能级在提升,城市面貌在焕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兴盛将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丰富完善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十四运会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西安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脚步会加快。所以“十四运”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西安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对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意义重大。

正如亚运会之于广州、G20峰会之于杭州、上合组织峰会之于青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之于厦门,筹办十四运会,给了西安补齐短板、均衡发展的绝佳契机,成为西安梳理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起点。

今年年初,西安市发布《关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35年,努力把西安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赛事名城。

图片

华夏故都,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山水之城,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相生。

来源:长安范儿

来源: 长安范儿

图文简介

华夏故都,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