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方格——宁夏治沙的法宝利器

草方格——宁夏治沙的法宝利器

一、人进沙退之重器——草方格

宁夏,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然而,宁夏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沙漠化。沙漠化不仅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对抗这一挑战,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可是沙尘遇风即走,治沙必先固沙,而固沙的方法之中,使用治沙草方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背景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对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到了自治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沙漠化土地的扩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面对这一挑战,宁夏自治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阻止沙漠化的进程,并通过实施生态恢复项目改善环境。

治沙草方格技术简介

治沙草方格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沙质土地上布设生物降解材料(如稻草、麦秸等)形成的网格,以此来减少风力对沙土的侵蚀,同时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保护和营养基础的方法。这种技术因其成本低廉、施工简便、生态效益显著而在沙漠化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工人在铺设刷状草方格。(转自澎湃网)

实践过程

宁夏在治理沙漠化过程中,大规模引入了治沙草方格技术。首先,工作人员会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铺设生物降解的方格网,然后在这些方格中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如沙柳、柠条等,这些植物能够在沙质土壤中生长,同时通过其根系固定土壤,减少被风蚀的可能。

腾格里沙漠边缘中卫沙坡头地区,百姓在扎草方格治沙。(资料图)

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努力,宁夏在使用治沙草方格技术治理沙漠化的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这些区域的土壤得到了有效固定,风蚀现象显著减少;另一方面,通过种植的植被逐渐成长,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恢复了一定的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恢复的土地开始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草方格的后续

技术革新的背景

传统的草方格固沙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沙漠化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

创新实践

宁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实施的“可装备化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由屈建军教授领衔,致力于治沙技术的创新与实践。该团队通过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大幅提高了治沙效率,延长了材料使用寿命,并降低了成本。

屈建军教授介绍,传统的人工扎制草方格方法,因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当前的治沙需求。他们团队研发的新技术,能使两人一天内完成近6亩草方格的铺设,工作效率相较于传统方法提高了60%以上。此外,该项目还成功延长了秸秆固沙材料的使用寿命,从3年提升至6年,显著提高了治沙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显著效果

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治沙的效率和质量,还实现了治沙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有效解决了人工扎制工人老龄化、麦草秸秆难以获取等问题。宁夏采用新型治沙草方格技术的区域,土壤得到了有效固定,风蚀现象大大减少,种植的植被逐渐成长,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了生物多样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处灵武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民网高嘉蔚摄

结语

宁夏的治沙实践和屈建军团队的创新研究,不仅为宁夏乃至全球的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也展示了科技进步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作用。沙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宁夏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人类完全有能力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宁夏一代代治沙人,始终如一地对抗荒漠,坚守初心,书写了一段段绿色的传说。他们不断前行,用“宁夏模式”成功治理了毛乌素沙地,实现了从沙漠的侵蚀到绿洲的扩展,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转变。宁夏的治沙工作者坚持生态先行、绿色发展的方针,开辟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让广大居民在碧水蓝天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光和生活的幸福。

图文简介

在中国西北部的宁夏,一片曾经被沙漠化威胁的土地,正逐渐转变成绿色的绿洲。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实践。通过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构成的治沙草方格技术,宁夏成功抵御了沙漠化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