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嘎嘎”“叽叽喳喳”……近日,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里不时传来各种鸟叫声。该馆位于英吉沙县芒辛镇国家4A级景区南湖旅游度假区内,2016年投入1900万元创建。目前,它是全疆最大的鸟类活体标本主题博物馆、唯一的湿地鸟类科普宣教基地、新疆地区代表性鸟类集中展示馆。
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内“新境”展区。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阿比拜 摄
“鸟类科普馆里有314种、526只活体鸟类标本,其中还有鸟类‘大熊猫’国家濒危鸟类白眉鸭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和黑鹳……”该馆讲解员娜迪热·艾麦提为游客讲解。她介绍,馆内以“新地”“新境”“新城”为脉络,设置了3个展馆、11个主题展区,以体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监测湿地生态环境、开展鸟类科普研究及生物链的平衡为主线,运用科技、媒体、标本等手段,生动地展现本地鸟类生存、栖息、繁衍等习性特征,集科学性、欣赏性、趣味性于一体。人们在参观中,增强了对保护湿地、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认识。
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阿比拜 摄
其中,“新境”展馆模拟缩小“还原”自然环境,通过活体标本及图片、文字、视频和动画互动等形式,介绍了鸟类生活习性、身体构造、飞行特点等。在鸟巢展区内,可以看到用黏土、干草、树枝等制作的平台巢、地面浅巢、编织巢,不禁让人惊叹,鸟类是筑巢的“能工巧匠”。
娜迪热在馆里工作已经4年时间,最初她分不清任何鸟,到现在一看标本就能说出鸟的名字,每一个鸟巢都能辨识,听每一种鸣叫就能知道是什么鸟,甚至于每一种鸟飞行时的姿态、求偶时的舞姿都如数家珍。
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内鸟类活体标本。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阿比拜 摄
“我能如此熟悉,也是被游客们‘倒逼’的。”娜迪热开玩笑说。最初上班时,她只掌握讲解词,每每遇见爱提问的游客时,经常会“卡壳”。看着游客带着遗憾离去,她觉得自己的科普工作未做到位。为此,她钻研各种鸟类资料,上网查询、观看影像视频、咨询专家,尽力对每一种鸟的“前世今生”和相关的神话故事有所了解,“如今馆内每一种鸟的成长过程,我都能说上半个小时。”
而让她更加高兴的是,曾经游客不多的科普馆如今已经成为英吉沙县最火的旅游点之一,最多的一天接待近4000位游客。
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内“新境”展区。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阿比拜 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鸟类学会专家马鸣称赞,该馆“馆内标本陈列水平在全国的县级城市里数一数二”。
马鸣介绍,英吉沙县水资源较为丰富,县内的南湖湿地公园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湿地生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野生鸟类提供了适宜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也已成为迁徙鸟类的中转站。目前,湿地发现脊椎动物120种,包括鱼类、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其中,鸟类有93种,包括黑鹳、白鹳两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苍鹰、红隼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他表示,英吉沙县鸟类科普馆建立在湿地内,馆内不仅科普知识系统全面,更是收纳了全疆众多稀有鸟类的活体标本,起到很好的科普的作用,“科普馆塑造了爱护环境、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文/阿比拜)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