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流行起一个小众赛道,名为“老鼠人的一天Vlog”。这些人从早躺到晚,没有物欲和社交,饿了就随便做点东西吃,两眼一睁一闭又过一天。由此诞生的“鼠鼠文学”像镜子般照见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一夜之间,无数网友在评论区仿佛找到了组织,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养老作息”,在自嘲中找到共鸣和慰藉。
图片来源:小红书
01“轻则懒得走路,重则懒得吃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于每天精力充沛的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连洗澡、拆快递都要反复做心理建设的“老鼠人”们,为啥这么懒得动?从深层意义上看,他们只是“心理能量”不足,是一种能量低的表现。
其实,这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学业、家庭及社会等多重压力下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丽莎·费德曼·巴雷特提出“情绪粒度”来描述个体识别、区分和精准描述情绪的能力。它反映了我们对自身情绪体验的分辨能力——高情绪粒度的人能像显微镜般捕捉细微的情绪变化,拆分得清清楚楚;而低情绪粒度的人则像用模糊的滤镜看待情绪,只能笼统地表达“开心”或“不开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2 如何走出低能量状态?
当负重前行的身躯被压缩成两点一线的灰色轨迹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强打鸡血的亢奋,而是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情绪的纹理,在我们日渐杂乱的内心房间好好做个大扫除。如果你感觉自己陷入了这种消极状态,不妨试试这些简单的小方法:
(1)识别堆积在内心的“情绪垃圾”
生活中常有一股无名业火,影响到一整天的好心情。有时你可能会突然没来由的高兴或哭泣,却无法诉说。而如果能学会洞察背后的原因,这些情绪便能消退大半。
就像整理杂乱的衣柜需要先分类收纳,情绪管理也需要建立细致的分类体系:加班到深夜,或凌晨突然惊醒时,“焦虑”比“难受”更有指向性,对项目进度的担忧又比焦虑更加具体化。又比如,在便利店选早餐时,将“没胃口”细化为“昨天熬夜后的反胃”或“对重复餐食的厌倦”。
(2)任务拆解,做情绪的掌控者
这种细微的情绪被觉察后,能自然产生解决方案:前者需要更清晰的工作计划和任务拆分;后者可尝试新奇的食物刺激味蕾。
当你把“通勤烦躁”拆解成“皮鞋挤脚的疼痛”和“地铁广播刺耳”两种具体感受时,前者换双软底鞋就能解决,后者戴上耳机听听轻音乐,烦恼顿时少了一半。
当工作一团乱麻时,第一件事就是做个计划,情绪管理也可以如此操作:
你可能从未想过,午休时间的“微型仪式”中也藏着惊人的治愈力。例如,午后准时冲泡一杯咖啡,这个习惯将帮你形成独特的心理锚点:滋滋的冒泡声响起时,对上午的修改意见进行归档,完成后将咖啡畅饮。这种刻意营造的“时间褶皱”,本质上是在紧张的时间线上留出自己的“漏洞”,喝下的咖啡不止带来了清醒,还提供了生命的能量。
(3)肢体语言,给我们力量
肢体语言对情绪的逆向塑造常被低估。蜷缩在工位吃外卖时含胸的姿势,在隐晦地释放“能量低下”的自我暗示。试着在茶水间做五分钟“超人姿势”——对着镜子做出双手叉腰、挺胸抬头,这些看似刻意、幼稚的动作,实则是给疲惫的自我发送“一切尽在掌控中”的信号。
(4)细微之处,方见真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学着不再用一些宏大标签粗暴归类内心世界,转而尝试把疲惫分解成具体生活的微小颗粒,改变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毕竟真正的生命力,往往藏在生活最细微的褶皱里。
作者:唐义诚 科普中国专家,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秘书长
出品:科普中国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