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40 年,臭氧洞“治愈”之路的第一缕曙光

图虫创意

1985年5月16日,著名杂志《自然》发表了由英国南极科考队约瑟夫·法曼(Joseph Farman)和同事布莱恩·加德纳(Brian Gardiner)和乔恩·尚克林(Jon Shanklin)的文章[1],他们指出南极哈雷湾观察站自70年代中期起即出现严重臭氧损耗,到80年代初,10月平均的臭氧损耗超过40%,至此,南极臭氧洞这一严重的环境危机走入全球视野。

当然了,这不是真正的洞,而是说其中的臭氧浓度要大幅度低于周围,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一般而言,全球平均的大气臭氧住浓度为300多DU,在南极周围接近400DU单位,300多DU表示如果把头顶大气柱中的的所有臭氧全部压缩到海平面附近,其厚度约为3毫米多,差不多和一个硬币的厚度差不多。而在臭氧洞发生期间,大气的臭氧柱浓度降低到220DU以下,甚至低于100DU,不及正常值的1/3。

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具有强大的氧化能力。臭氧的在环境中的作用被概括为“在天为佛,在地为魔”。即臭氧是好是坏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当臭氧位于高空的平流层时是“佛”,是地球生命一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保护伞,形成的臭氧层能吸收绝大多数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包括全部的短波紫外线UVC,50%以上的中波紫外线UVB,以及一部分长波紫外线UVA,大幅度减少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可以说如果没有臭氧层的庇护,地球表层就完全不宜居。而当臭氧位于近地表面时,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成分,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导致咳嗽、喉咙痛、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以刺激眼睛,引起眼部疼痛、炎症、瘙痒和泪水流泪。地面附近臭氧超标对植物和农作物有毒害作用,可导致叶片损伤、叶片氧化、生长受限甚至减产。

臭氧层的稳定关系着地球生命的健康,臭氧层出现损耗会使得到达地表的UV-B辐射强度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据分析,若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球每年由于白内障而失明的人将增加10000~15000人;若臭氧浓度下降10%,非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增加26%,人体免疫系统机能将会减退。另外,UV-B会破坏植物的叶绿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因此,臭氧洞的发现引起全球轰动,迅速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环境危机之一。

科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就明确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碳化合物(CFCs)会对臭氧造成严重的损耗,这些损耗臭氧的物质(ODS物质),在近地面附近非常稳定,广泛应用于大型中央空调、家用空调、车载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应用于聚氨酯(PU)硬质泡沫的发泡剂、抽提剂、溶剂、干洗剂、次序剂、气溶杀虫药发射剂等。但是当其释放进入大气之后,在平流层经过紫外线照射,释放出自由的Cl粒子,可以作为催化剂破坏臭氧层,据估计,一个Cl离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发现臭氧损耗机理的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舍伍德·罗兰(F. Sherwood Rowland)和马里奥·莫利纳(Mario J. Molina)也因此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 3]。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1985年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全球范围内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8种对臭氧层有严重破坏作用的物质,其中包括五种氟氯碳化物(即氟利昂)和三种哈龙类物质。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发达国家需要在1998年前减少一半的氟氯碳化物,而发展中国家需要到2005年减少一半的氟氯碳化物。

《蒙特利尔议定书》在通过之后,为了加快进程、纳入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扩大禁止化合物种类等,先后通过了《伦敦修正案》(1990年6月)、《哥本哈根修正案》(1992年11月)、《维也纳调整案》(1995年12月)、《蒙特利尔修正案》(1997年)、《北京修正案》(1999年11月)、《基加利修正案》(2016年)等,最终要求发达国家在1996年前100%停止使用氟氯碳化物,在1994年前100%停止使用哈龙,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前完全停止使用氟氯碳化物和哈龙。

由于《蒙特利尔议定书》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情况对待,发达国家率先行动,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共同行动。这个创举使得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成为第一个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不同义务的国家环境公约,也使得《蒙特利尔议定书》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所有国家取得完全一致的协定。前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盛赞《蒙特利尔议定书》为“迄今为止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

自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以来,全球已淘汰了超过99%的受控ODS物质的生产和消费。这包括约135万吨的CFCs、哈龙等物质,臭氧损耗物质在大气中的浓度显著下降。我国是《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及修正案的缔约国,积极参与了全球对臭氧危机的“补天”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科学家看得更远,例如,唐孝炎院士1993年担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并努力推动将治理臭氧损耗和应对全球变暖结合起来。2007年7月1日,我国宣布已经全面停止全氯氟烃和哈龙两类物质的生产和进口,提前二年半实现议定书规定的目标。

1989年起,每隔4年发布一次全球臭氧层损耗的科学评估报告。根据最新的评估[4],自《蒙特利尔议定书》执行以来,全球各国家和地区为减少臭氧层损耗,积极采用替代物,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ODS总氯浓度从1993年峰值3660ppt(干空气中每万亿个气体分子所含的该种气体分子数)已经下降了11%以上,总溴浓度也从1999年的峰值22.1ppt下降了15%以上。
从2000年开始,随着人类对臭氧层破坏的减轻,大气层的自我修复功能开始发挥作用,臭氧层空洞不断增大的状况开始停止恶化,进入触底反弹阶段。2016年6月30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著名大气化学家与气候学家苏珊·所罗门(Susan Solomon)教授等人在著名刊物《Science》上发表文章[5],向全世界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南极臭氧洞正在恢复。这被看做南极臭氧洞“治愈”之路上的第一缕曙光。
南极臭氧恢复较为明显,极地平流层臭氧空洞进一步恢复。自2000年以来,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每10年增加1%至3%。根据数值模拟的预测[4],全球平均臭氧总量将在2045年前后恢复到1980年水平,南极臭氧空洞则需到2060年前后才能恢复到1980年水平,到2100年前后南极的臭氧层将会恢复到1960年水平,那时候臭氧洞才能完全消失。

之所以臭氧层恢复如此慢,主要是因为破坏大气臭氧层元凶的ODS物质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极其长,例如CFC-11的寿命为50年,而CFC-12的寿命达到100年,CFC-115则长达1020年,其浓度仍然远高于大气臭氧层出现明显损耗之前的水平,所以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它们还会继续破坏大气臭氧层。

人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气臭氧层的恢复涉及大气中很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这就使得大气臭氧层的恢复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并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对臭氧损耗物质的管控。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臭氧层的恢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反复,例如2015年是个例外,当年臭氧洞面积偏大,10月2日达到最大的2820万平方千米。臭氧洞的大小还受到其他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变暖和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变化等。每年的9月和10月,是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损耗最严重的月份。根据NASA的数据,2024年9月28日,南极臭氧洞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10月5日中心最低数值达到107 DU,只有正常值1/3不到,看的出来,南极臭氧损耗依然很严重。

尽管臭氧层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但毕竟我们已经走在了恢复之路上,研究人员利用地球系统模式的模拟分析指出,如果全球没有从上世纪80年代对ODS进行控制,那全球臭氧损耗将非常严重,2065年的臭氧浓度将现在现今低67%,北极地区的臭氧浓度也将下降至50-100 DU,远低于1960年的浓度水平(500 DU),出现严重的北极臭氧洞,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翻倍,皮肤癌的几率会飙升[6, 7]。

南极臭氧洞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环境问题,通过保护臭氧层的工作,我们已经意识到: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好像鱼儿离不开水,水里也不能没有活泼的鱼儿。我们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而是要坚持“和自然共同成长”的观念,保护好绿水青山,打赢一次又一次的“地球保卫战”,守卫并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地球家园。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魏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 研究员

审核:戴云伟 中国气象局 高级工程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

从80年代初,臭氧层空洞引起的环境危机走入全球视野开始。到2025年,全球合作“补天”已经40 年。臭氧层现状如何?完全修复臭氧层还需要多久?(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