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博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审核:梁志波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您或许偶尔会听到“胆囊结石”这个词,可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胆囊结石,了解它的成因、症状,以及如何防治,让您心里有底,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胆囊里怎么会有“石头”——胆囊结石的成因
胆囊结石的形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诸多因素在背后“推波助澜”。首先,胆汁成分比例失调是关键原因之一。胆汁里主要有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物质,正常情况下它们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像一支配合默契的团队,确保胆汁能正常工作。然而,当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者胆盐、卵磷脂相对减少时,胆汁就变得过于“黏稠”,胆固醇结晶便容易析出,这些微小的结晶就如同建筑基石,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结石。
另外,胆囊收缩功能异常也脱不了干系。胆囊就好比一个储存胆汁的“袋子”,进食后,它应该规律地收缩,把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可要是胆囊收缩乏力,胆汁就会长时间淤积在胆囊里,为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温床”。
再者,一些生活习惯因素,如长期不吃早餐、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肥胖,以及年龄增长、遗传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长期不吃早餐,胆囊一整夜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及时排空,就容易在胆囊内浓缩沉积;而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刺激胆囊过度分泌胆汁,进一步打破胆汁成分的平衡。
二、身体发出的“警报”——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
当胆囊里悄悄出现了结石,身体往往会有所察觉,它会发出一些“警报”信号。
最典型的信号是右上腹绞痛,那种疼痛常常来得突然,而且相当剧烈,就像肚子里拧着一股劲儿,疼得人直冒冷汗、辗转反侧。这是因为结石在胆囊内移动,刺激胆囊收缩或阻塞胆囊管,引发胆囊痉挛。
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症状。剧烈的疼痛会引起胃肠道的反射,让胃里一阵翻腾,吃不下东西,还一个劲儿地想吐。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肩背部放射性疼痛,原以为是肩膀或后背出了问题,殊不知根源在胆囊。这是由于胆囊的神经与肩背部神经存在关联,胆囊一旦“闹别扭”,疼痛信号就会“跑偏”,传导到肩背部。
三、胆囊结石常常合并胆囊炎——及时治疗是关键
胆囊结石常常和胆囊炎如影随形,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急性胆囊炎起病急,患者通常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不久,突然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比单纯胆囊结石更为剧烈,还伴有高热、寒战,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甚至更高,整个人看起来萎靡不振。这是因为结石卡顿在胆囊颈或胆管,造成胆汁排泄受阻,胆囊急剧充血、水肿,细菌趁虚而入,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此时,急需就医,一般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紧急治疗措施,必要时还得进行急诊手术,以迅速解除梗阻,控制炎症。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则相对缓和、隐匿。患者可能经常感到右上腹隐痛,时有时无,就像有个小麻烦时不时来“骚扰”一下。还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嗳气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肠胃病。慢性胆囊炎多是由于胆囊长期受结石刺激,反复发生炎症,胆囊壁逐渐增厚、纤维化。治疗上,对于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调整饮食、服用消炎利胆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同样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一劳永逸。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防患于未然——预防胆囊结石的饮食建议
了解了胆囊结石的危害,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如何预防。其实,从饮食入手就能起到很大作用。
首先,规律进食至关重要,尤其是早餐。每天早上给胆囊来个“开工指令”,让它把储存了一夜的胆汁排空,避免胆汁淤积,就像让河道里的水流动起来,不容易沉积泥沙。
其次,控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等高脂肪食物,减少胆囊分泌胆汁的负担,防止胆汁过度浓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汁顺利排泄。
再者,多喝水。充足的水分能稀释胆汁,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减少结晶析出的风险,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水,让身体的“内环境”保持清爽。
胆囊结石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留意身体的症状,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预防,即使不幸患病,也能及时发现、正确治疗,守护好胆囊的健康。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