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 洁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朱侥侥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护师
蓝 霞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亲爱的家长们,你们知道吗?在那些充满爱的家庭时光里,那些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散步、购物或玩耍的温暖场景,可能潜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风险——牵拉肘。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儿童中常见的意外伤害,看看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吧!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牵拉肘”?
“牵拉肘”,医学上称为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肘关节损伤。它通常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尤其是在1~3岁的孩子中更为常见。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幼儿的桡骨头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环状韧带相对松弛,当他们的上肢被突然纵向牵拉且用力过猛时,桡骨头就可能被拉出环状韧带,导致脱位。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牵拉肘”?
“牵拉肘”多发生于以下情景,如成人因防止孩子摔倒突然用力拽孩子手臂、上楼梯用力牵拉孩子上肢、提着孩子的手臂荡秋千、拽着孩子的手臂转圈圈;再有,冬天孩子穿着的衣服较厚,家长为孩子穿衣服时用力牵拉孩子上肢;甚至是成人情绪激动时,手中力气不自觉加大并突然拉拽孩子手臂,或者孩子情绪激动时剧烈挣扎甩开手臂等。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如何判断小孩发生“牵拉肘”?
如果孩子发生“牵拉肘”,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1.疼痛、哭闹:孩子发生“牵拉肘”的主要症状就是受伤手臂有明显的疼痛反应,而且会因此哭闹不止,并拒绝使用受伤的手臂。
2.活动受限:孩子受伤的手臂呈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手掌向下),不敢做上举、旋后、屈伸、取物等动作。
3.压痛明显:在肘关节的桡骨头处会有明显的压痛,局部无明显的肿胀和畸形。
四、发生“牵拉肘”应该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孩子可能发生“牵拉肘”,家长应保持冷静,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1.及时就医:在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牵拉肘”的相关症状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千万不可“乱摸索”,自行尝试为孩子复位,这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建议家长用三角巾或者丝巾临时固定受伤手臂,让孩子受伤的手臂处于相对舒服的体位,避免行走活动时再次受到伤害。
2.避免乱动:送医途中,切记不要让孩子反复乱动或试图屈曲肘关节,以免加重损伤。
3.正规治疗:到达医院后,要到骨科等科室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在确诊“牵拉肘”,且排除骨折的情况下,医生通常会采用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孩子会停止哭闹,能正常屈伸肘关节。
需要注意的是,复位后1周内,尽量避免牵拉孩子前臂,以免引起复发,出现习惯性脱位。
五、如何预防牵拉肘?
1.正确牵手:在牵拉孩子的手时,尽量同时握住他们的手腕和肘部以上部位,避免单独牵拉他们的手腕。同时,在牵手时也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猛牵拉。
2.注意活动安全:在进行游乐活动时,避免提着孩子的手臂“荡秋千”式玩耍或拽着孩子的手臂转圈圈,以防止孩子的肘关节受到过度牵拉或扭转;在孩子跌倒或即将跌倒时,不应直接拉拽孩子的手臂,而应双手托住孩子的腋下,以保护他们的肘关节。
3.穿衣事项:在给孩子穿衣服时,要轻柔地拉扯衣袖,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关节脱位。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大小的衣物,避免衣物过紧或过松而影响关节活动。
4.日常习惯培养:教育孩子不要过度使用手臂或进行危险动作,如过度伸展手臂、攀爬高处等;鼓励孩子在玩耍时相互照顾,避免相互牵拉或推搡,以减少意外受伤的风险。
5.加强锻炼: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游泳、跑步等,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6.提高安全意识:家长和看护者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活动情况;尤其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安全的场地和设施,避免孩子发生意外伤害。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总之,“牵手”应该是充满温暖和关怀的,而我们的不适当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牵拉肘”的发生。让我们积极了解“牵拉肘”的相关知识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一起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