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这场景我好像见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这一幕好熟悉:科学解码“既视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诡异”时刻:

会议室里,你正听着老板侃侃而谈,对面的同事轻轻推了推眼镜——咔嚓!一阵强烈的熟悉感将你击中:“欸,这场景我好像见过!”可这明明是你入职的第一天。

清迈的夜市,椰浆烤饼的香味、跳跃的霓虹灯、嘈杂的人声一起涌来,你突然愣住了:“我以前肯定来过这里!”但护照分明告诉你,这是你第一次出国。

这种突如其来的“似曾相识感”,科学上有一个炫酷的名字:Déjà Vu(法语,意为“曾经看见”),中文叫做“既视感”。它总是来的突然,一闪即逝,并伴随一种迷之自信:“我以前肯定经历过!”可细究起来,却又一片茫然。

这种奇怪的感觉常常会使人们联想到玄学、时空错位,其实不然,这只是大脑这台精密的仪器闹出的一点小误会。这种现象也很普遍:研究显示,约97%的人都体验过这种“既视感”。

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精密的大脑出错了呢?神经生物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给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这些解释互不冲突,可能共同导致了大脑的“小故障”:

解释一:熟悉型误判——大脑归档出错

正常情况下,大脑处理信息,有一条流水线:感官接收——前额叶查档——内嗅皮层和海马体来存盘。

但万一某个瞬间,这个流程乱了套呢?例如,前额叶还没来得及工作,信息就被直送记忆库,特别是负责场景记忆的内嗅皮层和海马体。结果就是,新的经历被当成了旧的记忆。明明是“新朋友”,大脑却笃定地喊:“久违了您哪!”——这就是“大脑短路”时刻。

许多证据支持这一理论:

癫痫患者发作前,海马体区域异常放电,通常伴随既视感的产生。好比是“查档存盘”系统彻底瘫痪了。

利用功能磁共振扫描大脑,发现人们体验既视感时,负责“查档”的前额叶活动减弱,而负责“存盘”的内嗅皮层异常兴奋。

解释二:信号同步延迟——神经通道“卡顿”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由两条平行的通路传入大脑:

快通路:从感官直接传入海马体,快速但无意识;

慢通路:通过前额叶皮层整合信息,有意识但稍慢。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条通路同步无误。但若其中一路信号延迟,大脑就会误把后续到达的信息当作“熟悉内容”,产生既视感。就像电影卡顿了一下,重放一帧,你会以为刚才这段好像又放了一遍。

解释三:创造性补全——大脑“神编剧”

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录像机,它会根据你的意愿、情绪、零散线索“写剧本”。

每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大脑会调动以往所有相关经验碎片进行匹配,有时候甚至是填充。一旦新场景的某些特征(气味、光线、空间感)恰好与你某段旧记忆部分撞款,大脑的神经网络就可能“搭错线”,把新的经历塞进旧的记忆框架里。于是,“回忆感”便产生了。

研究者曾向参与者展示词语列表(如床、枕头、做梦),随后询是否出现过“睡觉”。结果发现,尽管该词并未出现,但多数人坚信它被提及过。这正是大脑补全机制的典型例证。

健康的错觉:既视感并非病兆

虽然对于颞叶癫痫患者,频繁的既视感可能是疾病发作前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偶尔的既视感是大脑运行良好的表现。神经学家指出,既视感虽然是“错觉”,但它是大脑的记忆检索系统在发现“熟悉性错误”时发出的纠错信号,表明你的大脑正在努力甄别真伪回忆。

所以,当你下一次陷入“这一幕好熟”的恍惚时,不用慌张,不妨拍拍脑袋,对它说声“辛苦了”。

Bartolomei F, Barbeau E, Gavaret M, Guye M, McGonigal A, Régis J, Chauvel P. Cortical stimulation study of the role of rhinal cortex in déjà vu and reminiscence of memories. Neurology. 63(5):858-64 (2004)

Cleary AM, Brown AS, Sawyer BD, Nomi JS, Ajoku AC, Ryals AJ. Familiarity from the configuration of objects in 3-dimensional space and its relation to déjà vu: a virtual reality investigation. Conscious Cogn.21(2):969-75. doi: 10.1016/j.concog.2011.12.010.(2012)

策划制作

作者:石阳 科普作者

审核:詹丽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图文简介

“欸,这场景我好像见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