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 娟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王道金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精力充沛的孩子:他们小手小脚一刻不停,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情绪容易波动,爱发脾气、难管教;做事拖拉磨蹭,令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在大众眼中,这些孩子往往被贴上“调皮捣蛋”“不听话”的标签,甚至被认为是“多动症”。然而,事实远比这些表象复杂得多。
今天,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从误解走向理解,探索隐藏在“好动”背后的医学真相——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ADHD是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也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ADHD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不稳定及冲动行为。这些表现通常始于童年期,并显著影响儿童学业、社交、家庭关系等社会功能。但患儿的智力水平通常正常。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ADHD影响5%~8%的儿童,其中大多数是男孩,并且常常持续到成年。在我国,这一比例为6.26%,相当于约2300万儿童受到影响。此外,约65%的ADHD患儿还存在一种以上共患病,如对立违抗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或适应障碍等。
ADHD不仅损害孩子的学习功能,导致成绩不佳、同伴关系紧张,还会对全生命周期造成广泛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并及时接受科学干预,对于改善ADHD的预后至关重要。
二、什么原因会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目前研究认为,ADHD的发生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的交互作用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进一步引发认知功能损害,最终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冲动等核心症状。
微效应多基因变异增加患ADHD的风险;环境因素,如母亲怀孕期吸烟、早产、出生低体重等也都可能增加儿童患ADHD的风险。此外,研究发现,ADHD儿童脑皮层发育普遍比健康儿童滞后2~3年。这并非因为他们的大脑“过于活跃”,而是由于神经元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影响脑功能的协调性。
可以将神经元突触间隙想象为一个信号传递的中转站,而神经递质则是负责搬运信息的“快递员”。ADHD儿童的大脑中,“快递员”数量不足,使得各脑区之间的沟通受阻,进而出现注意力、情绪、行为等问题。
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与继发表现
1.核心症状
(1)注意缺陷: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维持时间短,容易分心。孩子可能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听讲,经常遗漏细节,或者在完成任务时显得心不在焉。
(2)多动:表现为小动作频繁,无法安坐,东张西望,常离开座位走动。往往不分场合,即使在需要安静或遵守规则的环境中(如教室、图书馆),孩子也可能表现出明显的过度活动。
(3)冲动:表现为克制力差,易怒冲动,行为冒失,缺乏深思熟虑。例如,孩子可能会在他人说话时随意插嘴,或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行动。这种冲动性不仅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冲突。
2.继发症状
(1)学习困难:因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知识吸收不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视觉-空间位置障碍:左右分辨困难,可能出现颠倒字,如将“b”看成“d”。
(3)肢体活动不协调:动作笨拙,精细运动灵活性差。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ADHD儿童好动,是不是因为大脑活动太强了?”
研究表明,ADHD儿童的多动行为并非源于大脑活动过强,而是由于大脑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导致神经电活动不充分。换句话说,他们的大脑“搬运工”不够多,无法协调各区域的活动。
误区二:“调皮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调皮好动与ADHD有本质区别。调皮活泼的孩子也可以表现活动多,但他们通常能够根据环境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保持安静。而ADHD儿童常表现出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且活动量显著高于同龄人。
误区三:“多动症不用管,长大就会好?”
ADHD已被公认为一种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疾病。其中,60%~80%的患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50.9%的症状延续至成年期。因此,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如何干预?
ADHD的理想干预方式是药物与非药物方法相结合。非药物治疗手段多样,包括行为治疗、家长管理培训、学校干预、运动训练、饮食调整、正念和生物反馈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干预重点有所不同。
1. 药物治疗
对于6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医生通常建议药物结合非药物治疗。药物可以减轻多动和冲动行为,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学习能力和身体协调性。常用药物如哌甲酯和托莫西汀,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元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水平(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有效缓解ADHD的核心症状。
2.心理治疗
可以帮助孩子及其家人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制定明确规则、列出活动清单及其他结构化的日常安排,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行为。
3.教育与培训
患多动症孩子需要学习社交技能,例如如何等待轮次、分享玩具、寻求帮助或应对困境。家长则需要了解ADHD,以及它如何影响家庭生活,并学习如何有效处理因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可能在家中产生的负性情绪。
六、家庭养育科学指南
建立有效沟通:采用“积极倾听+明确指令”的模式,减少亲子冲突。
创建结构化环境:制定规律作息表,使用视觉化工具(如任务清单)帮助孩子更好地规划时间。
正向激励体系:及时表扬和强化恰当行为,避免过度批评。
情绪管理引导:通过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
总之,ADHD并非不可战胜,而是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用耐心和爱心去应对的一种挑战。通过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家庭、学校支持,不仅可以帮助ADHD儿童克服困难,还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他们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只要我们用心点亮,他们终将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03):188-193.
2.THOMAS R, SANDERS S, DOUST J, et al. Prevalence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ediatrics,2015,135(4):e994-1001.
3.LI F, CUI Y, LI Y, GUO L,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22,63(1):34-46.
4.郑毅, 刘靖.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J].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