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心态 静待花开——考生、家长心理调适,这份“锦囊”请收下

作者:曹 娟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王道金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对于每一位初、高中学生来说,即将到来的中高考不仅是一种体力上的考验,也是一次心理挑战。孩子固然紧张,很多家长也可能感到紧张、不安,甚至烦躁易怒。每年初夏,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适度的心理压力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和管理。

一、保持适度的焦虑,有助激发潜能

心理学中“耶克斯-道森”定律告诉我们,适度的压力能够提升表现。具体到考试情境中,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发潜能,比如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适度焦虑能让思维更加敏捷,记忆能力增强,从而在考试中发挥得更好。而过度焦虑会适得其反,尤其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焦虑过度可能导致思维抑制、大脑模糊,甚至完全不知所措。

因此,焦虑是把双刃剑。考生需要学习调整心理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而家长也需要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孩子缓解过度的压力,营造积极、宽松的备考环境。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家长期望调适,减压而非加负

在备考过程中,家长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考前状态、情绪,甚至整个家庭氛围。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期望不苛责:莫让期待成重负

问题:家长过度期待让孩子压力倍增。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担心的并不是考试本身,而是万一考砸了如何面对家人。有些孩子坦言:“看到爸妈期待的眼神,想到他们的辛勤付出,心里沉甸甸的。”于是,他们挑灯夜战、拼命苦读,只为不辜负这份期待。有些家长的期望甚至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表现为过度周到的“关心”,比如小心翼翼地走路、不断送水果牛奶等,这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影响情绪和学习效率。

应对:保持平常心。家长应学会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备考过程,避免对孩子施加额外压力。所谓平常心,就是在特殊情况下仍能处变不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只有家长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孩子。

2.情绪不失控:冷静方显智慧

问题:家长面对孩子成绩的情绪化反应,会破坏孩子的心理稳定。一些家长过于关注成绩,高分时大加奖励,低分时责骂惩罚,甚至希望孩子时刻处于学习状态,稍有放松就焦躁不安。这种情绪化的态度容易破坏孩子的心理稳定。

应对:学会情绪管理(6秒法则),自律以制怒。管理情绪是一门艺术。家长要注意觉察自身情绪变化,当不良情绪出现时,身体会出现诸如胸闷、心跳加快、颤抖等反应,这时就需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尽快离开情绪环境。研究表明,从情绪被触发到情绪爆发之间仅有6秒时间。在这黄金6秒内,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如聊天、听音乐、散步)来平复情绪,然后再与孩子沟通交流。切忌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处理问题,否则只会加剧矛盾。

3.自卑不传递:阳光心态助成长

问题:家长吝啬夸奖,导致孩子自我怀疑。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总是“唱低调”,从不公开夸奖孩子。这种做法看似谦虚,却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应对:多鼓励,营造积极氛围。家长的积极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创造愉快、宽松的家庭氛围,比如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适时带孩子散步放松、倾听孩子的想法,都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4.认知不片面:张弛有度是良策

问题:家长片面追求学习量,忽视效率。有些家长过于重视和强调保证孩子的学习量,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认为多学一分钟就能多进步一点。但实际上,当大脑功能处于低谷时继续苦读,不仅事倍功半,还可能助长厌学情绪。

应对:尊重个体差异,科学安排时间。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同,有的喜欢安静思考,有的偏好活泼互动。家长应正确认识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适应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不是盲目追求统一的标准。

三、考生心理调适技巧

除了家长的支持,考生自身也需要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巧,以从容应对考前的各种压力和情绪波动。

1.积极暗示:重塑信念力量

心理暗示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能引导我们注意什么、追求什么,并最终影响行为。例如,当我们反复告诉自己“千万别考砸了”,实际上是在强化失败的可能性。相反,如果我们告诉自己“这次考试我一定能行,一定能够沉着应对”,就会形成积极的反馈循环,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2.觉察疏泄:接纳情绪起伏

面对考前的恐慌、烦躁等不良情绪,我们需要理解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越是压抑和否认,越容易被情绪支配。可以尝试写下烦恼和焦虑,然后撕掉纸张,以此释放情绪;或者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得到短暂的放松。

3.松弛训练:六秒解压法

美国心理学大师凯斯门罗提出的“6秒钟健康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放松方式。具体步骤包括收紧腹部、收拢下巴、扭动身体、打哈欠,这些动作连贯完成,只需几秒钟即可达到放松效果。

4.饮食作息:守护身心平衡

良好的饮食和作息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基础。建议家长为孩子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彻底放松或挑灯夜读两个极端,同时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5.运动减压:激活快乐因子

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羽毛球)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快速提升愉悦感。每天安排30分钟运动时间,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提高专注力。

6.自然疗愈:公园20分钟

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每天抽出20分钟走到户外,感受绿色植物的治愈力量,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年寒窗苦读,一朝芬芳绽放。中高考虽然重要,但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家长和考生都需要以理性和平常心对待,共同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备考环境。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流金六月绽放光芒,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

图文简介

适度的心理压力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