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秋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王 娜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主任医师
在生活中,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无论是在家里、学校、工作场所还是户外,都有可能遇到突发的伤病情况。在急救医学领域,“时间就是生命”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不同类型的急危重症都存在特定的黄金抢救时间。错过这一关键时段,即使挽回生命,也可能面临严重的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致残。以下从常见急症入手,系统解析各类病症的黄金抢救时间及急救要点。
一、心脑血管急症:分秒必争的生命通道
1.心搏骤停——黄金时间4分钟
当身边有人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就是能与死神抢时间的“救命法宝”。在4分钟内进行有效心肺复苏,患者的救活率可达50%。抢救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10%~15%,超过10分钟,被救活的希望十分渺茫。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心搏骤停患者由2005—2006年的54万人/年增至现在的103万人/年,其中约 77%发生在家中。而我国救护车到达时间平均为16分钟,远远超过4分钟。所以,第一目击者会不会心肺复苏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死。
实施心肺复苏前应先检查患者有无意识,胸部、腹部有无呼吸动作,只有在没有意识和呼吸时才可以开展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操作可简单概括为“C-A-B”三步:C即胸外按压(compression),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掌根垂直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5~6厘米的深度持续按压。A即开放气道(airway),清理口腔异物后,采用仰头抬颏法打开气道。B即人工呼吸(breathing),捏住患者鼻翼,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吹气,每次持续1秒以上,确保胸廓起伏。按照30次按压配合2次呼吸的循环持续施救,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手。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急性心肌梗死-——黄金120分钟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致命急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出现胸闷、憋气、气短、呼吸困难等,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左侧牙痛、肩痛、背部疼痛。
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后的120分钟,俗称“黄金120分钟”。一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切不可强撑自行前往医院,避免途中发生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就诊。
3.急性脑梗死——黄金时间4.5小时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突然出现“120”症状: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2只手臂平举时一侧无力下垂;0(聆)语言表达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模糊、视力下降等表现。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该立即争分夺秒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把握4.5小时的“黄金溶栓时间窗”,及时送医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开通堵塞血管,最大程度减少脑损伤。《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等相关指南推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时间应尽可能控制在60分钟以内。“时间就是大脑”,治疗时间窗越短,治疗效果越好。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呼吸系统急症:畅通气道刻不容缓
1.窒息(异物梗阻)——-黄金时间4~6分钟
如果异物导致气道完全阻塞,不能呼吸超过1分钟,心跳就可能会停止。黄金抢救时间是4~6分钟。只要抢救及时,解除气道阻塞,呼吸恢复,心跳就可能随之恢复。窒息抢救最有效的办法是腹部冲击法,即“海姆立克”急救法。
首先我们要识别气道梗阻患者,一般表现为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面部充血,发紫,指着喉咙,抓着颈部。针对不同人群,方法如下:
(1)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站稳,前腿放在患者两腿之间,使患者保持身体前倾,然后环抱患者,一手握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剑突下、肚脐上2厘米左右),另一只手握住手腕,向内上方冲击性压迫腹部,重复操作,直到异物被排出。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婴儿、孕妇、肥胖者等特殊人群:针对小于1岁的婴儿,使用背部叩击和胸部按压法;针对孕妇或肥胖者,使用胸部冲击法;在没有旁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在自身肚脐上2指位置握拳冲压或借助外物冲压。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溺水——黄金时间4~6分钟
大脑对缺氧极其敏感,缺氧超过4分钟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伤,超过6分钟则脑死亡风险极高。
所以溺水抢救分秒必争,发现溺水者,立即做这3件事:①迅速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具体位置,让他人协助拿救生设备(如救生圈、长竹竿)。②判断环境安全:若溺水者在岸边浅水区,确保自身安全后,用长杆或衣物拉拽,避免直接下水(尤其不会游泳时)。③切勿盲目控水:传统“倒挂控水”可能延误抢救,还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加重窒息。
溺水者救上岸后,核心抢救步骤:①快速判断意识和呼吸,若无反应且无呼吸,立即心肺复苏!②若有反应但呼吸微弱,保持侧卧位,保暖并等待救援-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用衣物包裹保暖,持续观察呼吸状态。
溺水抢救的核心是“争分夺秒”,任何犹豫或错误操作(如先控水而非急救)都可能错过黄金时间。另外,即使溺水患者看似“好转”,也需送医检查:溺水可能导致肺部感染、脑水肿等延迟性损伤。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吸氧、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三、创伤烧伤急症:止血与转运并重,“冲脱泡盖医”
1. 严重创伤性出血——黄金时间1小时(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
大量失血会导致休克,当失血量超过总血量40%时,死亡率极高。急救措施:①白金10分钟:现场立即采取直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带止血等措施,控制出血。②黄金1小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输血、补液治疗。
2.烧伤烫伤处理——黄金时间15分钟
烧烫伤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减轻伤痛,减少瘢痕的形成。紧急处理记住五字口诀:“冲脱泡盖医”。最迫切的处理措施是需要抓住黄金时间15分钟,快速降低皮肤表面温度: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口15分钟。这可以减轻对皮肤进一步的伤害。在送医院之前,如下图做好“冲脱泡盖”这四项处理方法。记住切勿用麻油、酱油、牙膏等涂抹伤口,这些都是错误的方法。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其他急症:精准处置是关键
1.过敏性休克抢救——黄金时间“数分钟”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进展迅猛的严重过敏反应,最快可能在数分钟内死亡。所以,其黄金抢救时间极为关键。过敏性休克患者常突然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随后迅速进展为呼吸急促、喉头水肿、喘息、血压骤降,伴随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部分患者还会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移除可疑的过敏物,呼叫救护车。如因药物过敏需停止用药,让患者平卧,松解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顺畅,脚抬高15°~30°(呼吸困难者可半卧位),促进回心血量,改善重要器官供血。若患者呼吸骤停,需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怀疑是过敏性休克,一定要前往最近医院的急诊科就医,切勿舍近求远!否则很可能来不及到达医院就可能死亡。
2.中暑(热射病)——黄金时间30分钟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核心体温迅速升至40℃以上的危急重症。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在发生热射病之后的第一个半个小时,被称作“黄金30分钟”,如果能在这30分钟内将病人的核心温度降到39℃以下,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急救措施: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降温;大量饮用含盐饮料,或静脉补液;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途中持续降温。
急救的黄金时间如同生命的倒计时,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让生命消逝。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安全保障,更是构建社会急救能力的基石。唯有争分夺秒、科学施救,才能在与死神的赛跑中赢得生机。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