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暑!高温天职场人必备实用攻略

在地表温度飙升至50℃的车间,在烈日炙烤的建筑工地,在密不透风的温室大棚……每年夏季,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正直面高温“烤”验。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超过24亿人可能在工作期间某个时刻暴露在过热的环境中。当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失衡,中暑可能在15分钟内突然降临。本文将用科学视角解析高温危害,并提供一套可立即实践的防护攻略。

一、解码高温危机:中暑的三重警报

(一)核心概念速览

1.中暑

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在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

2.高温作业

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 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图源:Pixabay

常见发生中暑的作业:

(1)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炼、炉窑等;

(2)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缫丝、深矿井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如夏天的建筑、施工、农田劳动、环卫等室外作业;

(4)夏季高强度作业,如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等。

3.高温作业场所

是指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且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作业:

(1)其散热量大于23 W/(m3·h)或84 KJ/(m3·h)的车间。

(2)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包括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3)相对湿度在80%以上为高气湿。

4.热辐射

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而言。太阳辐射及生产环境中的各种热炉、开放性火焰、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放出大量的辐射热。

图源:Pixabay

(二)中暑分级与急救黄金法则

当工作场所的环境温度高于室外2℃或2℃以上、相对湿度高于80%时,人体散热系统将面临严峻挑战。职业性中暑并非单一症状,而是随着热损伤加剧逐步升级的危机。我国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型,且临床表现常相互伴随存在,很难截然分开。

1.中暑先兆:是指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 ℃,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

处理原则:此时立即撤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平卧。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并密切观察。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身体可快速恢复。

2.热痉挛: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1)怎样识别?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2)怎样处理?

处理原则: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常见可采取的先期措施有:

A.停止一切活动,撤离高温环境,静坐在凉爽的地方休息;

B.饮用稀释、清爽的果汁或运动饮料,可饮用适量的盐开水;

C.即使痉挛得到缓解,之后的几小时内也不要再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否则会进一步透支能量导致热衰竭甚至热射病;

D.如果患者有心脏病史、低盐饮食或1小时后热痉挛的状况还没有消退,则需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处理。

3.热衰竭: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在热应激情况下,体液、体钠丢失过多,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表现有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 ℃,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1)怎样识别?

热衰竭起病迅速,其症状包括:

A.眩晕;

B.头痛;

C.恶心或呕吐;

D.大量出汗;

E.脸色苍白;

F.极度虚弱或疲倦;

G.肌肉痉挛;

H.昏厥,通常片刻后立即清醒。

发生热衰竭的人皮肤有可能是冰凉且潮湿的。患者血压下降,脉搏快且虚弱,呼吸急促且浅,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图源:Pixabay

(2)怎样处理?

处理原则:应及时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并注意监测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扩充血容量,防止休克。

常见可采取的先期措施有:

A.饮用凉爽且不含酒精的饮料进行补水;

B.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

C.凉水澡或擦拭身体;

D.开空调,降低环境温度;

E.换上轻便的衣服;

患者如有反胃、腹泻或呕吐,会失去更多体液导致情况继续恶化,甚至发展为热射病。如果患者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心脏疾病或高血压,请立即就医。

4.热射病(包括日射病):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常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日射病是指夏季露天作业,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中暑,由于日射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与热射病基本相同,因而将日射病归于热射病中。

(1)怎样识别?

常见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多数患者起病急,少数有数小时至1天左右的前驱期,表现为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热射病的表现多样,可能包括:

A.头晕;

B.搏动性头疼;

C.恶心;

D.极高的体温(口腔体温大于39.5℃);

E.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

F.怕冷;

G.快速、沉重的脉搏;

H.意识模糊;

I.口齿不清;

J.不省人事。

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皮肤干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高温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身体温度迅速升高。在10~15分钟内,体温可达到40℃以上。

(2)怎样处理?

处理原则:快速降温,持续监测体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呼吸循环支持,改善微循环,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对出现肝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者,早期予以血液净化治疗。

常见可采取的先期措施有:

A. 将患者移到阴凉的地方;

B.不论使用何种方法,迅速给患者降温。比如: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将患者放在凉水淋浴下;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患者身上;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或天气干燥时,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C.监测患者的体温,坚持努力帮助患者降温直到体温降到38℃;

D.如果急救人员未能及时赶到,请继续拨打120、110等寻求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尽快得到专业的医疗救助;

E.不要给患者喝水;

F. 如果患者发生呕吐,请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G.部分患者的肌肉会因热射病发生不自主的抽搐,发生这种情况时,要阻止患者伤害到自己。

二、四维防护矩阵:从环境到身体的立体防御

1.工程防护:让环境“凉”下来

(1)技术革新:优先采用有利于控制高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温危害。

(2)热源隔离:室内作业场所可设置隔热装置以阻挡热源产生的热量与劳动者接触,室外场所可设置如简易屋顶等装置,以遮挡日光及周围墙面与地面的反射光。

(3)通风降温: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应当设有座椅,保持良好通风或者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2.管理策略:科学安排工作节奏

(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全天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组织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书面告知劳动者。对患有高温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

高温职业禁忌症:未控制的高血压、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瘢痕面积≥20%(工伤标准的八级)、癫痫。

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从事露天作业及在温度超过33℃的工作场所作业。

(3)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开展职业健康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自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劳动者自救互救能力。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并督促和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尽量选用棉、麻的浅色、透气性好、宽松材质的工作服,加快热量消散。做好应急救援及演练,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常见防暑装备清单:

防暑降温饮料:糖盐水、盐茶水、含电解质清凉饮料、绿豆汤等。

防暑药品: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液、清凉油、生理盐水等。

降温用品:冷水及冰块、化学冰袋、冷水毛巾等。

3.个人防护:提升身体耐热阈值

(1)适应性训练:温度突然的变化,会使人们的身体倍感压力。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应当有意让自己接触一些高温环境。适当关闭一段时间的空调,清晨或傍晚到户外活动。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的耐热能力。

(2)注意饮食及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3)大量饮水: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果需要在高温的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凉水(500-1000ml),可选择含电解质或含盐饮料,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患者,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4.应急处置:掌握“八字方针”

(1)转移:迅速离开高温、高湿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安静处休息。

(2)降温:脱去外衣,用湿毛巾或湿巾等擦拭全身皮肤,重点擦拭大动脉部位,吹风扇和空调。注意:冰袋不能置于心前区,并且要用干毛巾包裹后使用。

(3)补水:口服清凉饮用水或电解质饮料或含盐水。

(4)转送:体温不降等严重者需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职业性中暑可防可控,每个科学防护措施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企业应严格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劳动者要主动掌握中暑防护技能。当我们把防护意识转化为行动,就能在炎炎夏日守护好健康防线。请记住:高温不是不可抗力,科学防护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GBZ 41—2019职业性中暑的诊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2]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高温作业及高温天气作业职业健康风险提示[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4,42(4):476.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2012.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Z].安监总安健〔2012〕89号.

供稿单位: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陈林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闫琼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在地表温度飙升至50℃的车间,在烈日炙烤的建筑工地,在密不透风的温室大棚……每年夏季,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正直面高温“烤”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