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涪陵榨菜
涪陵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处,太行巫山山系与横断山脉在这里相遇,独特的“高低高”马鞍形气候让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是中国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被誉为“世界榨菜之乡”。
涪陵榨菜诞生于1898年,历经百年传承,与欧洲的酸黄瓜、德国的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2000年,涪陵榨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
涪陵榨菜选用涪陵特有的青菜头为原料,生长在由侏罗纪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岩石风化而来的紫色土上,土中富含磷、钾、硫、镁和多种微量元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成就涪陵榨菜优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被收砍下的青菜头为扁圆形和纺锤形,表皮青绿,具有肉质白而肥厚,质地甘爽脆嫩且少筋,营养物质丰富等特点。
涪陵榨菜的核心工艺是三清三洗、三腌三榨,入选国家非遗工艺。一榨,榨取苦水,还原天然柔韧;二榨,精准控盐,发酵生香;三榨,榨出黄玉之色。百年秘制拌料,画龙点睛,形成鲜香口感。每一包涪陵榨菜至少经历13道工艺、28道工序,由时间和匠心孕育,口感鲜脆爽口,令人唇齿留香。
二、涪陵荔枝
“荔枝道”,南起重庆涪陵,经长寿、垫江、梁平、达州、万源,溯泾洋河越巴山,经行子午道入汉中西乡,终抵长安,全长仅576公里。《舆地纪胜》引《洋川志》明确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
2024年底,蜀道(荔枝道)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为唐代荔枝运输的有力物证。而涪陵作为荔枝道南端起点,其地理位置和文化标识的意义非常突出。
涪陵至今仍保留着“妃子园”的古荔枝树,树龄超1200年,堪称“活化石”。今天的涪陵城区有荔枝街道、荔枝园社区,这些地名沿用多年。2023年,涪陵在原荔枝园附近建成“荔圃春风”文化公园,一座牌坊和“种荔枝、采荔枝、运荔枝、品荔枝”四组雕塑,再现唐代涪州的历史盛景,成为文化地标,让历史记忆变成现代城市景观。
如今的涪陵荔枝早已不是“贡品限定”,而是走进千家万户的甜蜜产业。当地复育古荔枝品种,打造“妃子笑”品牌,甚至还搞起了荔枝文旅融合——摘荔枝、走古道,妥妥的“沉浸式大唐体验”。
目前,涪陵已在5个镇街35个村规模化种植荔枝超万亩,年产值近900万元,惠及1.8万农户。昔日的“劳民伤财果”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重庆宝贝”“幸福果”。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涪陵荔枝,正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以荔枝文化为切入点,融入旅游、采摘,文旅融合让昔日的“妃子笑”正化作“百姓甜”。
来源: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