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无眠”:年轻人失眠流行病大揭秘

作者:阿地来·艾买江 天津医科大学

审核:于泳浩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主任医师

——夜色下的“无眠者”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夜晚本应是放松与休息的时光,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成为了“无眠者”。他们或因工作压力、学业负担,或因生活习惯不良、环境因素干扰,纷纷陷入失眠的困境。睡眠可以维持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而长期睡眠不足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失眠还会加剧雄激素性脱发。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关于睡眠,你需要知道的知识点

1.基因与睡眠需求:每个人的睡眠需求是不同的,这由基因和生理决定。有些人每晚只需睡眠4~6小时,而另一些人可能需要10小时。因此,不必为未达到8小时睡眠而焦虑。

2.睡眠节律:人类有两种主要的睡眠节律,即早睡早起型和晚睡晚起型。了解自己的睡眠节律有助于更好地安排生活。

3.体温与睡眠:运动后体温升高,出汗降温,体内温度下降会增强睡眠动力。因此,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光疗法:阳光刺激褪黑素的分泌,帮助人们产生睡意。晚上没有光线时,褪黑素会完全释放,促进睡眠。因此,保持睡眠环境的黑暗有助于睡眠。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5.皮质醇的影响: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它在晚上11点后可能会注入能量皮质醇是一种在感到压力时分泌的一种激素,在正常情况下,它在晚上不发挥作用。但如果经常熬夜,特别是过了晚上11点还不睡的话,它可能会被激活,相当于一针“强心剂”,让人保持清醒。因此,避免晚上过度兴奋的活动有助于睡眠。

——失眠背后的“秘密”

失眠并非无因之果。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让年轻人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焦虑与抑郁情绪悄然滋生,成为失眠的“幕后推手”。同时,过度依赖电子产品、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在悄然侵蚀着年轻人的睡眠质量。失眠不仅影响白天的工作与学习效率,更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大、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1.失眠的恶性循环:许多失眠患者最初是因为工作或学习压力大导致焦虑,进而影响睡眠。越担心睡不好,结果越睡不好,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个循环,关键在于调整对睡眠的期望,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2.某些食物或药物等影响睡眠:有些药物可能会干扰睡眠,在服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是否会影响睡眠。咖啡因、酒精等也影响睡眠,长期饮酒会扰乱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

3.小睡的影响:虽然小睡可以短暂恢复精力,但过长的小睡(如超过30分钟)或下午过晚的小睡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因此,要避免过长的日间小睡且尽量不要在下午3点后入睡。

4.睡眠环境与失眠:噪音、光线、温度等不适宜的睡眠环境可能导致失眠。确保睡眠环境安静、舒适、温暖,避免噪音和光线干扰,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5.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该按时起床。周末或节假日也应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

——脾胃与睡眠的“不解之缘”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往往会导致心血不足、气血亏虚,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调理脾胃成为改善睡眠质量的重要途径。

1.饮食调养: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红枣、小米等,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2.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坚持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3.情绪调节:情绪的稳定对脾胃功能至关重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与抑郁,有助于调理脾胃,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找回“黄金睡眠”,实用建议与技巧

面对失眠的困扰,年轻人不妨尝试以下实用建议与技巧,找回属于自己的“黄金睡眠”。

1.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培养生物钟。

2.优化环境:营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的睡眠环境,减少噪音和光线的干扰。

3.放松身心: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让大脑和身体逐渐放松下来。

4.限制蓝光: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干扰。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失眠,这个困扰年轻人的流行病,并非不可战胜。通过调整作息、优化环境、调理脾胃、放松身心等方法,我们完全有能力找回属于自己的“黄金睡眠”。让“夜色”再次温柔地拥抱我们,让每一个夜晚都成为恢复与重生的时光。

图文简介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夜晚本应是放松与休息的时光,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成为了“无眠者”。他们或因工作压力、学业负担,或因生活习惯不良、环境因素干扰,纷纷陷入失眠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