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拆解流感,科学防控攻略!

作者:王晓龙 三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医师

审核:杨立民 三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一、流感是什么?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可不是普通感冒的“加强版”,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病原体是流行性感冒病毒,而普通感冒通常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流感的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办公室等,一旦有人感染,很容易迅速扩散。从症状表现来看,流感发病更急,体温常能“飙升”至39 ℃甚至更高,通常还伴有剧烈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而普通感冒的症状相对较轻,多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流感的传播密码

(一)狡猾的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末就开始排毒,急性期排毒量更大。隐性感染者无症状,却能悄无声息传播病毒。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超过1周,传染性持续更久。

(二)多样的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传播。患者打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携带病毒,被他人吸入后易感染,在密闭、通风差的场所其传播风险更高。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物品,经黏膜接触感染,例如,触摸被污染的公共设施后揉眼睛、摸鼻子。

(三)易感人群大揭秘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活动范围广、接触人群多,易感染;老年人免疫系统衰退,常伴有慢性疾病,抵抗力弱;慢性疾病患者身体虚弱,免疫系统受影响;肥胖者、妊娠及围产期女性也因自身生理变化,免疫力下降,属于高危人群。

三、最新指南,防控有招

面对流感的威胁,我们并非毫无还手之力。最新的流感诊疗指南像一本“武林秘籍”,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防控策略。

(一)诊断要点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流行季节,与患者密切接触、有流感样症状且排除其他疾病,可临床诊断。确诊需病原学检查阳性,如抗原、核酸检测阳性等。

(二)治疗策略

1. 一般治疗 确诊后应遵循呼吸道隔离要求。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居室通风,患者应戴口罩,保证充分休息、多饮水,并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同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需关注儿童和老年患者。是否住院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决定。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可选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药物,不同药物适用人群和用法不同。例如,奥司他韦适用于年龄在1岁及以上人群;玛巴洛沙韦适用年龄≥5岁的人群。应避免联合使用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并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

3. 中医治疗 流感属“外感病”范畴。治疗需辨证分型。轻症(如风热犯卫证),治宜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重症(如毒热壅盛证),治宜解毒清热、通腑泻肺;恢复期,治宜益气养阴。可根据症状选用相应中成药。

四、应急策略,快准狠应对

(一)监测与预警

完善监测系统,监测病例信息和病毒变异,分析传播动态、预测趋势。一旦有爆发趋势,及时发布预警。

(二)隔离与治疗

隔离患者和疑似患者,安置在通风或负压病房,设备专人专用并消毒。医院做好感染控制,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执行手卫生,加强病房通风和消毒,处理好医疗废物。

(三)疫苗接种与个人防护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就像给身体穿上了一层“防护服”,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他们是抗击流感的“一线战士”,接种疫苗可以保护自己,也能更好地保护患者;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流感;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如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等,感染流感后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这些场所人员密集,容易传播病毒;⑤孕妇,孕期免疫力下降,感染流感对母婴健康都有影响;6至59月龄的孩子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善,是流感的易感人群;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婴儿抵抗力低,家人接种疫苗可以减少婴儿感染的风险;⑦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这些地方人员聚集,传播风险高。

五、知识更新,未雨绸缪

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强,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显著,可能影响防控措施和疫苗效果。要密切关注病原体新特点,及时更新知识,关注官方监测信息和研究成果,参加科普活动、阅读科普文章,增强防控意识和能力。流感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重视防控。了解传播途径、防控指南、应急策略,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均是对抗流感的“有力武器”。在高发季节,积极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守护自己和他人健康。

图文简介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