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俏霞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审核:赵 翔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一、早产儿家庭的亲身经历
2018年,在保胎30周时,笔者的双胞胎儿子提前降临人世。由于早产,他们需要在保温箱中生长发育,哥哥住了28天便顺利出院,而弟弟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无法脱离氧气支持,在保温箱中度过100天,最终不得不带氧回家。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曾无数次在医院中忙碌穿梭;但作为早产儿的母亲,笔者第一次体会到在新生儿病区门外等待的心焦,每一次探访都牵动着我的心跳。
图1 温箱里的弟弟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由于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高浓度吸氧、感染等)的影响,导致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形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因此,需要进行多次视网膜病检查,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会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
哥哥在纠正胎龄的过程中,逐渐追赶上了同龄孩子。而弟弟的成长,让全家胆战心惊:6个月时才正式能脱离制氧机,8个月头还没抬稳,开始康复之路,直到一岁六个月时才学会站立走路。
正是这段经历,使笔者深刻体会到:有那么一群早到的“天使”需要给予特别的照料,也理解到世界早产日,它不仅是个纪念日,更是千万早产儿家庭的精神灯塔。
二、早产儿的生命闯关记
2008年,巴西圣保罗主教堂为早产儿点亮烛光,这场纪念活动成为世界早产日的雏形。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每年11月17日定为“世界早产日”。全球每年约1500万早产儿中,我国占比约为10%,相当于每10分钟就有1个家庭经历“早产危机”。如今,医学技术的进步让28周以上早产儿的存活率达到90%。而推广袋鼠式护理等低成本、高效益的干预措施,能让更多早产儿得到有效救治,进一步提升这一群体的生存质量与康复率。
1. 早产儿的治疗 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主要围绕生命支持和促进发育展开。
(1)出生时紧急护理:包括保暖处理,防止低体温导致并发症;及时清理呼吸道,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保持呼吸畅通。之后,产科医生会紧急将孩子送至新生儿科。
(2)日常监护与基础治疗:提供恒温环境。温度和湿度根据胎龄、日龄和体重调整。早产儿体重越轻,温度应越接近体温。若出现呼吸暂停、发绀(肤色发紫),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尽量避免长期高浓度吸氧损伤眼睛。
(3)特殊喂养:在早产儿能进食时,应母乳优先,根据出生体重或生后生长情况必要时添加母乳强化剂。母乳含免疫成分,对免疫力低下的早产儿是最好的营养来源,但其热量较低,不能满足部分体格落后的早产儿追赶生长所需,而强化的母乳能帮助孩子生长发育。若母乳不足,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
(4)袋鼠式护理:袋鼠式护理是模拟袋鼠育儿方式的护理模式,要求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仅穿纸尿裤,被放置在父母裸露的胸部,并用毯子覆盖。这种护理方式通过皮肤对皮肤的接触,为孩子提供温暖、安全感和生理稳定,有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新生儿在父母怀抱中感受到的安全感和亲密接触,对其心理和情感发育至关重要。
图2 趴在妈妈怀里的宝贝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 出院后长期管理
(1)家庭护理指导:①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温湿度适宜,避免人员聚集;②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体格生长、视力、听力、神经系统发育,同时做好儿保检查,及时补打预防针;③科学晒太阳,强调不能隔着玻璃晒,同时补充维生素D、铁剂等促进发育。
(2)早期干预训练:刺激促进大脑发育。新生儿抚触即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有序、有技巧地按摩,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等,同时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适应育儿角色。还可以通过音乐,结合舒适的环境,能帮助新生儿更好地放松,不仅能促进听力和智力的发育,还能安抚情绪、改善睡眠等。
图3 护士在教新手爸爸做新生儿抚触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早产儿的成长之路或许坎坷,但他们同样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希望。通过及时的医疗干预、科学的护理、与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许多早产儿能够健康地成长,让我们用温暖的怀抱、耐心的陪伴和专业的呵护,为早产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健康、快乐地成长。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