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兰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马迎春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主任医师
嘘!别急着冲水!尿,作为人体排泄物之一,平时并不为大家所关注,甚至很多人会对其嗤之以鼻,不会多看一眼,所以大多数人的尿液都是“事了随水去”,殊不知尿中可能“深藏病与疾”,堪称人体自带的“健康监测仪”。尿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人体通过排泄尿液,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异物、毒物等,同时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借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可见尿对人体来讲非常重要,尿液本身或者排尿过程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者会出现肾功能衰竭,最终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透透析、肾移植)。尿,虽然“出身”低微,但若你对它“爱答不理”,他日便会让你“高攀不起”,即便你多想再看它一眼,它也不会再出现了。听懂尿液的“水信号”,就是为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解码尿液成分:这杯“液体”里藏着什么?
尿液由95%的水分和5%的溶质组成。这些溶质包括:①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肌肉代谢产物)、尿酸(嘌呤代谢物);②矿物质,如钠、钾、钙、磷(维持电解质平衡);③特殊成分,如微量激素、药物代谢产物、炎症标志物。
肾脏每分钟约过滤1.2升血液,一昼夜间,人体血液要被肾脏筛40~50遍,每天处理180升原尿,最终浓缩成1.5~2升尿液排出。这个过程就像精密的海水淡化厂,既保留有用物质,又高效排出废物。
二、尿液的“自白书”:颜色、气味、泡沫里的健康“密码”
1.颜色 尿液的理想色为淡啤酒色,表示饮水适量;若尿液颜色呈现透明如水,表示可能饮水过量或尿崩症;呈现浓茶色,提示可能有肝胆疾病(胆红素升高)、横纹肌溶解等;呈现洗肉水色,即血尿,提示可能有结石、肿瘤、肾炎;呈现乳白色,如出现乳糜尿,提示丝虫病;出现脓尿提示严重感染。
2.气味 尿液味道呈现氨味且浓烈,提示膀胱炎,为细菌分解尿素所致;出现烂苹果味,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鼠臭味,提示苯丙酮尿症(遗传代谢病)。
3.泡沫与量变 尿液出现泡沫细密不散,提示为蛋白尿;夜尿>2次,提示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如果突然尿少,如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可能为急性肾损伤。
三、尿液的“超能力”:超越排泄的医学价值
1.疾病“侦察兵” 尿常规检测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尿糖)、子痫前期(尿蛋白)及遗传病(尿有机酸);尿微量白蛋白组项检查有助于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的早期损伤;尿脱落细胞学检测可用于膀胱癌筛查。
请注意:留取尿液标本应留取中段尿哦!
2.药物研发助手 尿激酶(溶栓药)和促红素(治疗贫血)提取自尿液;孕激素(保胎药)最早从孕妇尿中发现。
3.生命支持系统 宇航员尿液回收率超90%,经处理后可转化为饮用水;在极端情况下,无菌尿液可用于临时冲洗伤口(仅限于此情况)。
四、养护泌尿系统:五步守护你的“生命下水道”
1.每天观察马桶3秒钟,胜过体检中心跑断腿。
2.黄金饮水公式:每日饮水量(ml)=体重(kg)×30+运动失水量。例如,60kg成人每日饮水量为1800ml+运动补偿量。需要注意的是,肾脏病患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饮水量需遵医嘱。
3.注意排尿习惯的变化:通常健康成年人白天排尿间隔为2~3小时(4~8次/天),夜间排尿0~1次。若频繁出现白天排尿间隔显著短于2小时,或夜间起床排尿≥2次,则可能是异常信号,建议就医排查潜在原因(如尿路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前列腺疾病、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或某些药物影响等)。
4.如厕正确姿势:小便后停留3秒再擦拭(防尿液反流),排便后从前向后清洁(男女通用)。
5.年度尿检套餐:必查项目包括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高危人群加查尿细胞学(吸烟者)、尿代谢筛查(痛风患者)。
尿液是人体最古老的“健康报告单”,从《黄帝内经》记载“望溺”(观察尿液)诊病,到现代精准医学的尿液生物标志物检测,这汪映照生命信息的金色液体始终在守护人类健康。学会解读身体的“水分代谢信号”,维护尿路畅通,能为健康长寿奠定重要的基础。毕竟,今天对尿液多一分关注,未来或许就少一份“求医问药”的困扰。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