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里的科学:通过大便性状发现胃肠道疾病

作者:熊 复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主任医师

审核:罗泽民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主任医师

宝宝的大便情况是每位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新手宝爸、宝妈,孩子每次拉完大便必定要看一下尿不湿:大便是干了,还是稀了?是否有奶瓣、泡沫,或者是否为血便等,各种问题让家长焦头烂额。本文科普一下如何正确解读婴幼儿的大便。

一、婴幼儿正常大便图谱

1.胎粪是什么?

新生儿出生后排出的第一种大便称为“胎粪”,其质地黏稠,呈墨绿色或棕黑色,无臭味。胎粪通常2~3天排完。多数新生儿于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胎粪,如果出生后24小时仍未排出胎粪,这时需警惕消化道畸形。

图1 胎粪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正常大便是什么样的?

婴幼儿的大便情况与年龄、喂养方式密切相关。通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排便次数会多于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甚至可达每天12次。有的新生儿每次哺乳后都会排便,大便通常呈金黄色稀便状,略带酸味。

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大便通常呈黄色稀糊状,味较臭,每天排便1~3次,相对规律。大便中常有奶瓣,这与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有关,通常不代表肠道存在问题。

添加辅食后,婴儿的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大便会变得更稠些,并逐渐成形。


图2 婴幼儿正常大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什么是**“攒肚”****?**

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满月后,可能出现大便次数逐渐减少的情况,排便间隔可达1~2周甚至更长时间,俗称“攒肚”。此时大便通常呈黄色、黏稠或糊状。若不伴有呕吐胆汁、腹胀等,一般可进行查体及初步评估,但要避免过度检查及干预,同时注意排查肛门异常、巨结肠等先天性疾病,防止漏诊。


图3 “攒肚”的大便性状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婴儿每天多少次大便是正常的?

经常有家长询问医生:“孩子每天排便几次算正常?”实际上,脱离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医生很难给出统一标准。例如,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只要生长发育良好且无疾病表现,即使每天排便多达10次也是正常的。反之,如果孩子每天排便次数在1~2次,突然增加至每天5~6次或更多,也可能提示为腹泻。

5.大便的气味

正常大便通常没有明显异味,如果出现特殊气味,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臭味:常见于蛋白质摄入过多,未完全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进入大肠后,经肠道菌群分解,产生具有臭味的吲哚、氮、硫等代谢产物。②酸味: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未被充分消化的糖类在肠道内发酵,产生酸味物质。③腐烂、腥臭味:常提示肠道细菌感染,需警惕。

6.泡沫便有问题吗?

泡沫样大便提示大便中存在气体,该气体是未被吸收的糖类在大肠中发酵形成,常伴有酸味,这是乳糖不耐受的表现。乳糖不耐受还可表现为肠鸣音明显、容易有尿布区红疹(酸性刺激)。

母乳中的乳糖含量高于普通配方奶(7.5% vs. 4.8%),易出现泡沫便等乳糖不耐受的表现,但多数是生理性的,不需要干预。

图4 乳糖不耐受的泡沫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7.大便中奶瓣正常吗?

大便中的奶瓣到底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未消化的脂肪和钙或镁结合后形成的皂块,有的说是奶中酪蛋白的凝结物。婴儿的肠道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如果生长发育正常,大便中出现少量奶瓣,不代表存在肠道疾病。

8.黏液便是肠道疾病的表现吗

如果婴儿出现黏液便,量较少,且饮食、精神均正常,可能是肠道受到轻度刺激后的反应,无须担心。

如果黏液便中有血,或者出现腹痛、呕吐、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则需要注意,这些可能是肠道疾病的表现。

二、部分胃肠道疾病患儿的大便特征

引起婴幼儿大便改变的原因多种多样,准确识别原因对后续干预至关重要。细致观察大便性状,能为医生判断病因提供关键线索,从而为宝宝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1.什么是腹泻?

腹泻的诊断标准:大便变稀、大便次数增加。但对于婴幼儿尤其是婴儿,由于年龄及喂养方式不一样,正常的大便性状和次数差别很大,因此,判断不同年龄段孩子是否腹泻,须对比他们日常排便情况(性状和频率)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2.病毒性胃肠炎的稀水便

在秋冬季,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常引起呕吐、发热、腹泻,其大便常为稀便或稀水便,无黏液血便。

图5 病毒性胃肠炎的稀水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细菌性胃肠炎的黏液脓血便

夏季腹泻以细菌性胃肠炎为主,常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为黏便或液脓血便

通过大便性状可以有效区分病毒与细菌感染、评估治疗效果。

图6 细菌性胃肠炎的黏液血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过敏性肠炎的黏液血便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大便次数增加、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婴儿因过敏出现黏液血便的现象较为常见,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常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炎症细胞增多。如何与细菌性胃肠炎相鉴别呢?单从大便常规难以将二者区分,需要注意婴儿是否有发热、精神差等感染的表现,有时需要做大便培养进一步区别,要避免滥用抗生素

图7 过敏性肠炎的黏液血便

注:血便量多少不等,不伴发热、腹胀等症状。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5.胆道闭锁的陶土样大便

小婴儿如果出现皮肤黄、眼睛黄及尿黄,同时伴白色或陶土样大便,需警惕胆道闭锁。胆道闭锁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及干预,会较早出现肝硬化,甚至需要进行肝移植。

图8 胆道闭锁的陶土样大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6.消化性溃疡的黑便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量较大时,大便常为黑色或柏油样颜色,即黑便。

图9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黑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7.肛裂的血便

便秘常因为大便干结、粗大、排便困难,导致肛门黏膜撕裂及出血,即肛裂。因此,肛裂导致便血的特点:大便次数减少、大便粗大、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少量鲜血


图10 肛裂的血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8.结直肠息肉的血便

息肉导致便血的特点:条形软便、少量鲜血。息肉导致的血便,既无干结、粗大,患者也未出现排便困难,这些特点可与肛裂引起的血便相鉴别。

图11 左图为结直肠息肉引起血便,右图为结直肠息肉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9.梅克尔憩室的血便

梅克尔憩室是一种消化道发育畸形,表现为大量血便,大便为暗红色全血便


图12 梅克尔憩室的血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0.腹泻、便秘交替发生警惕消化道狭窄

结肠狭窄及肛门狭窄常导致大便异常,尤其当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时,更应警惕。

图13 结肠狭窄:1.5月龄婴儿,稀便中有小块坚硬大便(图中黑圈范围)。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a)糊状大便 (b)大便干结、细小、带血

图14 肛门闭锁及直肠会阴瘘:10月龄婴儿,腹泻(a)和便秘(b)交替出现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家长行动指南

1.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1)大便带鲜血或黑便。

(2)水样大便伴囟门凹陷、尿量减少。

(3)高热(体温≥39 ℃)伴黏液脓血便等。

2.大便标本留取规范

(1)不能取尿不湿或地面的大便。

(2)取大便的异常部分(黏液/血丝处)。

(3)使用专门的容器留取大便标本。

(4)留取的标本1小时内送检。

(5)避免被尿液污染。

(6)可冷藏保存(非冷冻)。

图文简介

宝宝的大便情况是每位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新手宝爸、宝妈,孩子每次拉完大便必定要看一下尿不湿:大便是干了,还是稀了?是否有奶瓣、泡沫,或者是否为血便等,各种问题让家长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