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 丹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沈浩然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怀宝宝本是女性生命中的一段特别旅程,可当孕检单上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几个字时,许多孕妈难免焦虑:“吃少了怕影响胎儿发育,吃多了血糖又高,到底该怎么平衡?”其实,妊娠糖尿病远没想象中可怕,绝大多数孕妈通过科学饮食和适度运动就能平稳控糖,顺利度过孕期。这篇详细的“孕产饮食攻略”,从原理到实操,手把手教你边控糖边养胎。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先搞懂:妊娠糖尿病到底是什么?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期特有的代谢异常,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 怀孕前已确诊糖尿病,孕期病情持续存在,这类情况占比不足10%;
·妊娠糖尿病: 怀孕前血糖正常,孕期因激素变化(胎盘分泌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导致血糖调控能力下降,出现血糖升高,这类占比超过90%,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类型。
值得欣慰的是,妊娠糖尿病具有“暂时性”特点——多数孕妈在分娩后,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通常产后6~12周)。但它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增加胎儿大于胎龄儿(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也会提高孕妈日后患2型糖尿病及子代肥胖的概率。因此,科学干预至关重要。
二、控糖核心:吃对是关键,五大原则筑牢防线
1. 热量“合理达标”,拒绝“饿肚子养胎”
孕期热量需根据孕前体重、孕周及活动量动态调整,既要满足胎儿生长,又要避免过剩导致血糖波动:
·孕早期(1~12周):一般无须额外增加热量,维持孕前平衡饮食即可(约每天1600~1800大卡,基础代谢不同需调整)。此时胎儿尚未快速发育,相当于“2碗杂粮饭+150g瘦肉+1斤蔬菜+1个鸡蛋+200ml牛奶”的组合;
·孕中晚期(13周~分娩):随着胎儿生长加速,可在孕早期基础上每天增加约200~300大卡(比如加1个水煮蛋+1小把坚果,每天1800~2200大卡)。
关键提醒:切勿盲目节食!长期热量不足可能导致酮症,对胎儿神经管发育等产生潜在风险。判断热量是否合适的简单方法:孕中晚期每周体重增长0.3~0.5kg,且无明显饥饿症状(如心慌、手抖、出冷汗)。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 主食“粗细搭配”,控糖从“碳水选择”开始
主食是血糖的“主要影响因素”。精米白面(如白粥、白面包、糯米制品)血糖指数(GI)高,易致餐后血糖骤升;粗杂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具体做法:
·替换比例:将一半以上的精米白面换成粗杂粮,如糙米、燕麦、藜麦、荞麦、玉米碴、小米等;
·分量控制:每餐主食生重控制在50~75g左右(煮熟后约130~200g,相当于1个中等大小的玉米或半碗~大半碗杂粮饭);
·烹饪技巧:杂粮饭提前浸泡更易煮软;避免煮得过于软烂(如粥类消化快,升糖快),可选择杂粮饭、杂粮馒头或整根玉米。
误区提醒:“不吃主食能控糖”不可取!碳水化合物是胎儿大脑发育的主要能量来源,长期主食不足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发育。每天主食至少保证150~250g(生重)。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 蛋白质“优质足量”,构建胎儿生长基石
蛋白质是胎儿细胞发育的“建筑材料”,且能增强饱腹感、延缓血糖上升,孕期需足量补充:
·每日需求量:按体重计算,约每天1.1~1.3g/kg(例如60kg孕妈每天需66~78g蛋白质);
·优质来源:动物蛋白:鸡蛋(每天1个,水煮最佳)、低脂牛奶/无糖酸奶(每天300~500ml)、去皮禽肉(鸡胸肉等)、鱼虾(每周2~3次低汞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补充DHA)、瘦牛肉(适量);植物蛋白:豆腐、豆浆(无糖)、鹰嘴豆、黑豆等,可替代部分肉类;
·食用技巧:尽量每餐都包含蛋白质(如早餐鸡蛋+牛奶,午餐配鱼/瘦肉,晚餐加豆腐),避免一餐集中大量摄入。
4. 蔬菜“多色足量”,水果“限量选对”
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但选择有讲究:
·蔬菜:足量优先,深色更佳
推荐:绿叶菜(菠菜、油麦菜)、西兰花、甘蓝、菌菇类(香菇、金针菇)、番茄、黄瓜等,每天至少500g,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注意:淀粉类蔬菜(土豆、山药、南瓜、莲藕)需部分计入主食量(如吃100g南瓜/土豆,约减少25g主食);
做法:清炒、白灼、凉拌(少油盐),避免油炸或勾芡(增加额外淀粉和热量)。
·水果:控制分量+优选低GI
推荐:苹果(中等大小1个)、蓝莓(约100g)、柚子(2~3瓣)、草莓(约150g/10颗中等大小),富含膳食纤维;
限量:香蕉(每次半根)、火龙果(每次1/3个)、橙子(1个),宜在两餐间食用(如上午10点、下午3点);
谨慎/避免:荔枝、芒果、葡萄、桂圆等含糖量高的水果,以及果汁(去除了膳食纤维,升糖快)。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5. 脂肪“挑对种类”,警惕“隐形热量”
脂肪并非完全禁忌,优质脂肪对胎儿大脑发育很重要,但需避开“坏脂肪”:
·推荐(优质脂肪):橄榄油、茶籽油(凉拌或低温烹饪)、牛油果、原味坚果(每天一小把,约20g,如杏仁、核桃)、深海鱼(富含Omega-3);
·限制/避免:油炸食品(油条、炸鸡)、肥肉、动物皮、加工肉制品(如腊肉、香肠)、人造奶油、起酥油等(高热量、含较多饱和脂肪或反式脂肪酸,加重代谢负担)。
三、吃饭有技巧,细节决定控糖效果
1. 少食多餐,让血糖更平稳
将3顿正餐拆分为“3顿主餐+2~3次加餐”,避免空腹过久导致血糖波动:
·主餐时间:早餐7:00~8:00,午餐12:00~13:00,晚餐18:00~19:00;
·加餐时间与选择:上午10:00(如1小盒无糖酸奶+几片黄瓜)、15:00(如1个水煮蛋+6~8颗杏仁)、睡前21:00(如半杯牛奶,防夜间低血糖);
·原则:每餐七八分饱,加餐热量约100~200大卡。
2. 调整进餐顺序,辅助稳定餐后血糖
研究显示,调整进餐顺序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
先吃大量蔬菜(占餐盘1/2):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
再吃蛋白质食物(占餐盘1/4):进一步增加饱腹感;
最后吃主食(占餐盘1/4):此时胃内已有食物铺垫,主食引起的血糖上升会相对平缓。
同时,细嚼慢咽(每口咀嚼15~20次),避免狼吞虎咽(易吃过量且升糖快)。
3. 烹饪方式“少油盐”,警惕“隐形糖”
·推荐做法:蒸、煮、炖、焯水、凉拌;
·避免做法:煎、炸、红烧(常需加糖)、勾芡(增加额外淀粉);
·控盐关键: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g,少吃酱菜、腌制品、加工食品(如香肠、罐头),这些食物往往高盐且可能含添加糖。
四、食物红绿灯:一张表看懂“优选、限量、避免”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配合运动+监测,控糖效果更佳
1. 适量运动:餐后活动,帮助控糖
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辅助控制血糖,建议:
·时间:餐后30~60分钟开始,进行20~30分钟低~中等强度运动;
·推荐项目:散步(速度以能正常交谈为宜)、孕妇瑜伽或体操(选择专业课程)、水中运动;
·禁忌:避免剧烈运动、对抗性运动、有跌倒风险的运动及空腹运动。如有腹痛、阴道出血、流液、头晕、心悸或宫缩等情况,立即停止并就医。
2. 血糖监测:数据指导更安心
·监测频率:空腹血糖(晨起未进食时)+ 三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控制目标(一般): 空腹血糖 < 5.3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 6.7 mmol/L (注:具体目标值遵医嘱);
·记录技巧:记录每餐食物及血糖值,产检时带给医生,便于评估调整。
3. 体重管理:匀速增长更健康
·孕前体重正常(BMI 18.5~24.9kg/m2):孕期总增重11.5~16kg,孕中晚期每周增重约0.3~0.5kg;
·孕前超重(BMI 25~29.9kg/m2):孕期总增重7~11.5kg,孕中晚期每周增重约0.2~0.3kg;
·监测:每周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穿相似衣物称重。
六、这些误区要避开,控糖不走弯路
1. “孕期血糖高,只能吃水煮菜”?错!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科学控糖是“选对食物”并保证合理热量与营养,而非“一味少吃”。
2. “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错!“无糖”指不含蔗糖,但可能含淀粉、麦芽糊精等碳水化合物,仍有热量和升糖作用,需计入主食量。
3. “控糖就是完全不能吃水果”?错!水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选择低GI水果,控制分量,在两餐间吃)利大于弊。
4. “只要血糖正常,就不用管饮食了”?错!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需要贯穿整个孕期,坚持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直至分娩,避免松懈导致血糖反弹。
七、最后叮嘱:心态+产检,缺一不可
妊娠期糖尿病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孕妈们不必过度焦虑:
·保持好心态:压力过大会升高血糖,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正念呼吸等方式放松;
·定期产检:除了监测血糖,按时产检关注胎儿生长发育(如B超评估胎儿大小、羊水量)及并发症筛查非常重要;
·及时就医:若严格饮食运动管理后,血糖仍持续超标(如空腹≥5.3 mmol/L 或餐后2h≥6.7 mmol/L),需遵医嘱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安全有效。
怀宝宝是一段珍贵的经历,妊娠期糖尿病是其中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小挑战”。记住:科学饮食、适度活动、规律监测,绝大多数孕妈都能成功管理血糖,迎接健康宝宝。放松心情,你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宝宝创造更好的起点~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