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作为畜牧业的“粮食”,其产量与适应性直接关系到肉蛋白的稳定供应和草原生态的平衡。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长期深耕植物生殖发育与遗传学研究,在他看来,破解种草难题的关键,在于深入探索牧草的生殖特性,借助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让牧草从“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应对”变化,最终实现产量提升与生态适配的双重目标。
“所有生物,繁殖和传宗接代是首要任务。”这是杨维才对生物生存规律的总结。然而,草原上的牧草,却面临着一系列与生殖相关的先天难题。
以常见的苜蓿为例,杨维才指出,如今草原上种植的苜蓿多为多倍体,它们在生殖方面存在一个突出问题——种子数量极少。这源于其独特的生殖特性:一方面,苜蓿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必须依赖“异交”(不同植株间的授粉)才能繁殖;另一方面,它们的花结构特殊,无法像水稻、玉米那样借助风力传粉,只能依赖昆虫,这大大限制了授粉效率,导致种子产量偏低。
更特殊的是,牧草的生殖生长与生物量积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让苜蓿不结种子、只进行营养生长,它的生物量会显著增加。”因此,如何平衡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如何克服自交不亲和以提高种子产量,成为牧草育种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技术,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工具。
图片由AI生成
面对这些生殖困境,现代科技正为草业育种注入新的活力,而解决牧草生殖难题,离不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度介入。
一些实践已初见成效。比如苜蓿,已经基本解决了栽培品种的遗传转化问题,“中苜三”等品种已实现大面积推广。这背后是一系列技术手段的协同应用。
杨维才院士介绍,基因组测序技术为牧草绘制出精准的“基因图谱”,在此基础上,基因编辑、遗传转化等技术成为改良牧草的“利器”。通过基因测序,科研人员能清晰掌握牧草的基因组信息,进而识别出可操作的调控元件,以此提高牧草的产量、抗性和营养吸收利用效率。
更具前瞻性的探索也在同步推进。科研人员正尝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让牛羊食用的牧草更健康、更有营养,从而改善肉品品质。此外,土壤微生物研究也是一片待开拓的领域,深入挖掘微生物与牧草的互作关系,或许能为牧草生长与土壤改良找到新的突破口。
值得关注的是,豆科植物能通过根瘤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供自身利用,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养分获取方式。杨维才院士表示,大面积推广豆科牧草,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还能通过根系松土、减少裸露地表,有效遏制草原沙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严峻考验。如何让牧草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生命力和生产力?培育“智能品种”成为重要方向。杨维才希望未来培育出的牧草品种能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温度升高时,自动启动耐高温机制保护自身;温度降低时,关闭多余的保护系统,将能量更多用于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图片由AI生成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紧密结合。宏观层面,智慧农业可通过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精准获取草原的宏观参数;微观层面,则需破解牧草应对环境变化的基因调控网络。杨维才强调,只有找到关键的调控因子或调控网络,才能构建出这样的智能化品种。
自然界的“基因宝库”也为育种提供了重要支撑。野生牧草资源中,蕴藏着大量应对不同气候变化、具有抗冷抗热等特性的优良基因,科研人员需要系统梳理这些野生资源,挖掘其优良基因,让栽培品种具备更强的环境韧性。
而牧草生殖过程对气候的高度敏感性,更凸显了相关研究的迫切性。如同水稻开花时温度不能低于18℃,否则花粉无法正常开裂、受精受阻一样,牧草的授粉受精等环节也对温度十分敏感。在气候变化难以预测的背景下,解析这些机制成为保障草地生产力的关键。
杨维才认为,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科学家需提前布局,前瞻性地开展研究,培育能应对各种潜在变化的品种,这是未来草业研究的重点方向。
科学审核:杨维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辑整理:李欣哲 武玥彤 张梓煜(实习)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