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药”变“伤肝药”?错误用药方式,让药物性肝损伤成沉默杀手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解毒器官,主要负责代谢和清除外源性有毒物质(如药物)以及内源性代谢产物。当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超过肝脏的代偿能力时,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上市药品(含化学药、生物制剂、中成药)以及代谢产物,或传统草药、膳食补充剂(含中药材、天然药物及保健品)中的活性成分、辅料、污染物、杂质等物质,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或免疫介导机制引发的肝功能及组织结构损伤。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常见药物包括传统中药、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物、抗菌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据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年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23.8例,其临床表现多样,既包括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也可表现为胆汁淤积型损伤,严重者甚至进展为急性肝衰竭,最后导致死亡。鉴于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发病率和高危害性,科学预防和早期识别尤为重要。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种行为。

图源:Pixabay

减肥药的“美丽陷阱”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减肥药成了部分人群选择变美的捷径。然而,这些看似能轻松解决体重问题的药物,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19岁患者郭某,因“发热伴恶心呕吐1周”于当地医院就诊。查体可见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数值均超正常范围20余倍,考虑可能为急性肝衰竭。此病死亡率较高,初始药物治疗后需在72小时内评估应答,若应答不佳应立即启动人工肝治疗(一种根据肝衰竭患者体内的病理生理和代谢紊乱特点而设计、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血液净化系统)。若患者肝功能持续恶化,最终需考虑肝移植。为何没有肝脏基础疾病的年轻患者郭某的肝脏功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呢?通过追问病史才发现,郭某经朋友推荐在购物网站上购买了一款减肥产品,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完美身材”。但服用近1月后就出现了上述症状,造成了严重肝功能损伤。这一结果是郭某万万没想到的,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时爱美之心却搭进了自己健康的身体。他不知道的是,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追求快速效果,不惜在减肥药中添加违禁成分,如安非他命、西布曲明、安非拉酮等,将看似无害的减肥药变成了“致命药”。以安非他命为例,作为一种强效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能抑制脑干饱食中枢神经活动,麻痹感知,抑制饥饿感。安非他命主要由肝细胞色素P450 2D6(CYP 2D6)系统代谢,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毒性物质,这些毒性物质或许是其导致急性肝损伤的原因之一。因此,倡议大家不要盲目服用减肥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才是健康持久的减肥之道。若需药物辅助减肥,应听取临床医师专业意见,选择获批适应证、安全性高的减肥药物,“享瘦”健康生活。

“神奇草药”反伤身

众所周知,中医学汇聚了数千年的健康养生智慧与丰富实践经验。中医药治疗强调因人而异、因病施治,同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在不同体质或病情的人身上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疗效。48岁的王某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自己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125.0 U/L、谷草转氨酶77.0 U/L、碱性磷酸酶177.0 U/L。询问病史后发现,王某近期因深受关节疼痛困扰,辗转打听到草药“黑骨藤”对治疗关节痛有奇效,遂用其泡茶饮用,期间未服用其他特殊药物、食物,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后,临床考虑为“黑骨藤”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停止用“黑骨藤”泡茶并接受保肝治疗两周后复查转氨酶数值下降,肝功能明显好转。现代药理研究提示,“黑骨藤”主要有效成分由黄酮类化合物及皂苷类化合物组成,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但“黑骨藤”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这一事件在各地仅有少量报道,具体损伤机制尚未明确。据美国肝病学会于2022年7月发布的《药物、膳食补充剂诱导的肝损伤实践指南》显示,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导致肝损伤在一些亚洲国家最常见,在西方国家也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据研究统计,目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如何首乌、淫羊藿、雷公藤等,均可能会引发肝损伤。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已成为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导致肝损伤的途径包含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相关联的肝损伤机制、氧化应激所引发的损伤,以及线粒体功能受损等。然而,中草药引发肝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及毒性成分的基础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因此,公众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务必选择具备合法资质与良好信誉的中医药机构,以确保得到专业、安全的医疗服务。同时,应提高警惕,避免接触和轻信那些打着中医旗号却缺乏正规资质、游走于民间的“江湖游医”,以免因诊疗不当而危及自身健康。在应用有肝损伤风险的中草药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做到及时识别、及时治疗。

图源:Pixabay

感冒药竟成“隐形杀手”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气温变化或季节交替,感冒常常不期而至。针对此类常见健康问题,公众往往倾向于自行选购非处方感冒药以缓解症状。然而,这不经意的举动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感冒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28岁的张某因头痛、发热不适,自行于药店购买“头痛粉”,由于效果缓解不佳,在短时间内大量服用,后续出现“眼黄、尿黄、食欲缺乏、厌油”等症状,遂至医院就诊,诊断考虑为因过量服用感冒药而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头痛粉”主要成分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之一,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相关事件也有大量报道。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安全剂量为每日不超过2克,连续服用不能超过10日。若服用超过剂量或超过时限,便有导致严重肝损伤的风险。由此可见,感冒药中的某些成分,适量使用能有效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但一旦过量,便会在体内产生有毒代谢物质。这些物质主要由肝脏进行解毒处理,若超出肝脏代谢能力,便会引发肝细胞损伤,甚至导致急性肝衰竭。此外,不同感冒药之间的成分重叠问题亦不容忽视。同时摄入多种含有相同或相近活性成分的药物,易造成药物过量累积,进而加剧肝损伤的风险。尤其对于药物敏感性较高或已患有肝脏疾病的人群而言,其面临的药物性肝损伤风险更为显著。因此,在选用感冒药时,需仔细阅读说明书、咨询有资质的药师,症状缓解不明显时及时就医。

为促进肝损伤早日恢复、防止肝损伤的重症化或慢性化、降低相关死亡风险,药物性肝损伤需早日诊断、尽早治疗。那么对于药物性肝损伤,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呢?首先,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其次,对于谷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轻、中度肝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则可使用甘草酸类(如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素类(如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治疗以减轻肝脏损害、促进肝脏功能恢复;若肝脏损伤达到药物性肝衰竭的患者,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案,若当前无条件进行肝脏移植,人工肝、静脉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亦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选择……当然,以上列举的治疗方案相对有限,患者一旦发现肝损伤的迹象,需及时就医,经专业临床医师评估病情后个体化制定最佳诊疗方案。

药物性肝损伤虽可怕,但可防可控,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和保健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出现食欲减退、厌油、皮肤黏膜黄染、皮肤瘙痒等肝功能异常表现时,及时就诊。让我们携手维护肝脏健康,远离药物性肝损伤!

供稿单位:《肝博士》编辑部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周晓琪 邹杰 李世颖

审核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雷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药物性肝损伤虽可怕,但可防可控,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和保健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