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阳光的两周,月球基地靠什么活?答案藏在脚下的尘土里!

月亮,承载了人类千年的想象与浪漫。从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到举杯邀明月的诗意栖居;从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窥见月球环形山,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人类的一大步;从月球车在月面留下第一道车辙,到中国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珍贵月壤……如今,这份向往正在变成更加宏伟的蓝图:建设月球基地。2021年,中俄联合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美国重启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宣布要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欧洲、日本、印度等也纷纷加入这场新的太空竞赛。

然而,一个首先摆在面前的挑战是:如何度过月球漫长的黑夜。

长达350个小时的极寒之夜,温度会开始疯狂下跌:-50℃、-100℃、-150℃直到接近零下二百度。而这,就是月球基地必须面对的现实。在月球上,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29.5天,白天持续约14.5天,黑夜也是14.5天。当夜幕降临,没有了太阳的照耀,基地的能源供应瞬间归零。更要命的是,月球没有大气层,热量会毫无阻碍地散失到宇宙空间。

若是在地球上,我们可以烧煤、烧油、烧天然气。可在月球上呢?从地球运送一公斤物资到月球,成本高达数十万人民币。如果要靠地球供应燃料度过每个月夜,一个小型月球基地每年仅取暖费就要烧掉天文数字。

太阳能电池板?月夜里它们就是一堆废铁。

核电站?技术复杂,安全隐患大,而且同样需要从地球运送核燃料。

解决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脚下,就在月球尘土里。

科学家们发现,覆盖月球表面的月壤,这些经过数十亿年陨石撞击、宇宙射线轰击形成的细小颗粒,它们不仅能储存热量,还能变成建筑材料,甚至能制造氧气和开发水资源。这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但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将月壤变废为宝的方法。2024年,我国的月壤砖已经搭载天舟八号飞向太空,开始接受真实宇宙环境的考验。美国、欧洲的科研团队也在加紧研发各种月壤利用技术。

那么,这些不起眼的月球尘土,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们又是如何成为人类征服月球的关键?

乍一听似乎违背常识。毕竟月壤看起来只是一堆细沙,怎么可能储存热量?原始的月壤确实不是好的储热材料。它松散多孔,热导率只有0.01 W/(m·K),这个量级代表热量在其中传递的速度比在空气中还慢。关键在于:烧结。

就像烧制陶瓷一样,当月壤被加热到1000-1100℃时,松散的颗粒会熔合在一起,形成致密的块状材料。这个过程让月壤的热导率提高了200倍。烧结后的月壤能够储存大量热能,每公斤可储存0.25千瓦时的热量。

2020年,欧洲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一个由烧结月壤制成的热能储存系统,在经历150小时的太阳照射后,顶部温度可达1000K(约727℃),而在66小时的月夜结束时,仍能保持420K(约147℃)的温度。这个温差足以驱动热电发电机,为基地提供36瓦的持续电力,足够维持关键设备的运转。

但要把这个设想变成现实,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首先是如何在月球上实现大规模烧结呢。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利用聚焦的太阳光、微波加热,甚至激光烧结。其中最有前景的是太阳能烧结,它利用大型菲涅尔透镜将太阳光聚焦,产生的高温足以熔化月壤。

还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系统还可以配备保温罩。在月夜期间,用高反射率的隔热材料覆盖储热体,可以将热辐射损失减少50倍,这就使得系统效率大大提高。

接下来到了第二重身份,用来搭建月球暖房

如果说储热系统是月球基地的心脏,那么月壤砖就是它的骨骼。2024年11月,当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对接时,它带去了一批月壤砖。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月壤可以变成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采用热压烧结技术制造的月壤砖的抗压强度可达500兆帕以上,而我们普通红砖只有20兆帕,这要强上25倍,甚至超过了许多混凝土。

有了砖头,就可以开始搭建房子了,这一步就不得不提到3D打印技术。月球车收集周围的月壤,将月壤送入3D打印机再利用太阳能或微波将月壤熔化,最终逐层打印出墙壁、穹顶等结构。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灵活性。需要一个新房间,那打印出来。设备需要防护罩,再打印出来。甚至连家具都可以用月壤打印。

接下来,可以说是月壤最神奇的地方,看它如何变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

人类的生存一定是需要氧气的,我们知道太空氧气稀薄,而氧气占月壤总质量的40%,但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而月壤,本身就是优秀的催化剂。

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月壤中的钛铁矿、氧化钛等成分可以催化水和二氧化碳的分解,产生氧气。这意味着,只要有水和二氧化碳,月壤就能源源不断地制造氧气。更神奇的是月壤中的钛铁矿。当它与氢气在高温下反应时,会发生一个简单却意义重大的化学反应:

FeTiO₃ + H₂ → Fe + TiO₂ + H₂O

简单来说,就是用氢气得到钛铁矿中的氧,生成水。根据计算,消耗1吨钛铁矿,可以生产0.12吨水。而月球上富含钛铁矿的月海玄武岩中钛铁矿区域面积超过600万平方公里,总储量高达85万亿吨,这足够人类用上几万年了。

在钛铁矿氢还原制水的过程中,每处理1吨原料,除了0.12吨水,还会产生0.37吨金属铁和0.52吨二氧化钛。这些副产品绝非废料。铁可以直接用于制造工具、建筑结构件和机械部件,而二氧化钛则是制造钛合金的原料。钛合金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是制造航天器的理想材料。

月壤中还含有20%的硅元素,主要存在于斜长岩中。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月球上斜长岩的分布超过了月球表面的60% ,这意味着月球基地可以就地生产太阳能发电设备,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制造1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板大约需要400-500克硅,月壤中丰富的硅储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在月球正面的风暴洋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稀土元素。仅这一区域的稀土元素储量就达到225亿至450亿吨。稀土元素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从手机到电脑,从电动汽车到风力发电机,都离不开稀土。在地球上,稀土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而月球上的巨大储量为未来太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最值得关注的是氦-3。这种同位素在整个地球上可经济开采的储量仅为0.5-5吨左右,但在月球上却有100万至150万吨。

它是氦元素的一种特殊形式,原子核里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在地球上,氦-3极其稀有,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挡住了携带氦-3的太阳风。而月球没有这层保护,数十亿年来,太阳风中的氦-3粒子直接撞击月球表面,被月壤颗粒捕获并保存下来。

之所以前文说它值得关注,是因为它正是完美能源的关键。

我们知道,太阳之所以能发光发热,是因为其内部时刻进行着核聚变反应,轻的原子核融合成重的原子核,释放出巨大能量。而氦-3聚变不产生中子,只产生带正电的质子。质子可以用磁场轻松控制,不会损坏设备,也没有放射性污染。

那么100吨氦-3能产生多少能量?科学家计算,这些氦-3完全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50亿吨煤炭燃烧的总和,足够满足全球数个月乃至一年的电能需求。而月球上可是有万倍于此的能源。

正如400年前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对准月球,今天的我们正在用科技将想象变为现实。从神话到科学,从仰望到抵达,从探索到建设,这是人类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胜利。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从一块月壤砖开始,搭建月球基地(唠“科”)》

张鹏, 刘光辉, 刘欣, 张光, 郑海菠, 代巍, 王之, 牛冉, 薄正, 高铭. 月面原位水资源获取技术与发展趋势[J]. 空间科学学报, 2024, 44(2): 309-317

刘建忠,李雄耀,朱凯,许英奎,杨溢,张敬宜,雷丹泓,罗泰义,凌宗成,王功.月球原位资源利用及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2022,36(6):907-918

李志杰,果琳丽.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国际太空,2017

Fleith, Patrick, et al. "In-situ approach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thermoelectricity generation on the Mo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181 (2020): 104789.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蔡文垂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审核丨孙明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教授

图文简介

没有阳光的两周,月球基地靠什么活?答案藏在脚下的尘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