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如今已成为全球客车领域的标杆。宇通客车作为其中的代表,通过科技创新,在世界舞台上书写了客车的“中国标准”。
以下是李高鹏的演讲节选:
日常出行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公交车还是旅游大巴,在国内已经很少见到国外品牌的身影。但最早中国是没有客车工业的,我们的客车是从“万国牌”的修配厂艰难起步,从无到有,经历了统型设计、自力更生的发展期,通过市场驱动、货底改制,再到技术突破、批量推广,最终崛起成为全球优势产业。
具体进程如下: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此时,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公共交通体系,民众出行主要依靠轿子、黄包车、人力三轮、马车等原始的交通方式。在上海等城市引入西方新式交通工具后,中国的公共交通开始萌芽。
新中国初期,客车制造中心以欧洲、北美为主,我国并不具备客车生产能力,仅有极少数汽车修理厂从事进口客车的修理和改装工作,由于车型和品牌不仅陈旧而且混杂,被称之为“万国牌”。
1950年,上海客车修造厂利用卡车底盘改装出新中国第一辆公交车。1956年,随着国产解放卡车下线,北京和上海的客车厂开始依托卡车底盘生产客车,诞生了首款自主生产的客车 BK640。
1963年,国家开始对客车生产进行统型设计,由交通部提供图纸,各地客车厂统一生产。这一时期奠定了自主生产的基础。到了80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和公路建设,长途客运需求激增。行业基于前置发动机货车底盘改制客车底盘。宇通自主开发的 ZK6980系列客车获得成功,特别是 ZK6980W 卧铺客车,引领了当时行业方向,满足长途出行需求,被国家评为“中国名牌”。
国内首款卧铺客车ZK6980W。图片来源于李高鹏PPT
9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客车提出了更快、更舒适的要求。国内客车企业纷纷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出后置发动机、空气悬架的高速空调客车专用底盘,带动了国内零部件体系的快速发展。
2000年后,以宇通为代表的中国客车企业,开始大力自主研发,不再简单仿制,通过持续创新快速响应市场。中国客车产业实现崛起,全球客车前十强中,中国品牌占据五席。外资品牌逐渐退出中国市场。自2005年起,中国自主品牌客车开始大规模出口,到2014年,出口量已占海外总销量的10%以上。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客车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使奔驰、沃尔沃、曼等国外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然而,在先进变速器和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长期受国外垄断制约,使得中国客车主要进入拉美、东南亚、非洲等中低端市场,利润微薄,生存压力大。
2010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推动汽车电动化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被确立为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在政府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提升,规模扩大,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标志。
1辆12米电动客车减排量约相当于24辆电动轿车,1辆公交车日均运营相当于200-300乘次小轿车出行。客车电动化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和解决交通拥堵的最佳选择。客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首个实现批量推广的场景,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点领域:2024年,新能源客车渗透率增长到61%;新能源公交车渗透率达到99.4%。也就是说,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跑的全都是新能源公交。
1辆12米电动客车减排量约相当于24辆电动轿车。图片来源于李高鹏PPT
近年来,汽车与电子、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智能化升级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新高地。未来,无人驾驶公交车在街头行驶的场景将很快成为现实。
中国新能源客车是如何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线: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并行发展。
三条中国新能源客车的发展路线。图片来源于李高鹏PPT
在混合动力方面,自主开发了高集成度行星耦合混合动力系统,实现了发动机转速和转矩的双解耦。实际运行数据显示(以南美市场为例),混合动力客车在同线路条件下比传统车节油53%,每车每年可为客户节省约1.73万美元。
在纯电动方面,中国开发了集中式直驱和轮边驱动系统,具有动力传递高效、再生能量回收率高的特点。12米纯电动客车在工况下的电耗表现优于竞争对手10%以上。纯电动客车不仅在国内广泛推广,也成功批量出口至欧洲、南美等市场。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888辆宇通纯电动客车承担交通保障任务,实现了零故障、零安全事故、零抛锚、零投诉的“四零”目标,获得世界客车博览会授予的“新能源绿色先锋”称号。
在燃料电池方面,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燃料电池客车表现出色,以100%的出勤率,在低温、降雪、山地等复杂路况下,稳定执行接送任务4000余次,实现零故障、零延误、零投诉。
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客车的未来
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想由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大型公交车和微循环小巴共同承担。通过“人-车-路-网-云”协同控制,实现多模式交通无缝衔接,高效连接各类设施和活动。
城市主干线(L3级智能驾驶公交): 12米级 L3智能驾驶公交车已在郑州、广州等地的真实公交线路上示范运行。具备车道保持、跟车行驶、自主避障、精准进站(横纵向误差小于20厘米)、路口通行等自动驾驶功能。例如在郑州金融岛,车辆在19.8公里开放道路上运行(含34个中途站、32个路口、29个红绿灯、4个盲区),自运营以来累计安全行驶超130万公里。配套的无人场站实现了自动泊车、充电、挪车、发车。车路协同系统(V2X 信号优先、盲区监测)的应用,使通行更安全高效,准点率达97%以上,行程速度提升至25km/h。
郑州金融岛路线。图片来源于李高鹏PPT
城市支线及“最后一公里” (L4级智能驾驶小巴): 可在晴雨雾等不同天气和路况下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并已在全开放道路常态化运行。2023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广州时试乘并点赞了广州国际生物岛的无人驾驶小巴。杭州亚运会期间,此类车辆也融入了赛事元素,提供智能出行体验。
网联化平台: 建成了基于边缘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商用车智联平台,通过连接车辆、零部件、人员、充电桩等关键要素,实现智能网联车辆与能源、交通的融合,为全球用户提供智能服务和数据服务。
在制造端,采用了先进工艺,如机器人自动喷涂(中涂、面漆、清漆)、自动切割焊接,提高了可靠性和精细度。通过 MES 系统与机器人、智能物流和自动化设备的集成,实现了自动化排产。
电动客车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的突破,基本贯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并在早期有力地支持了像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成长。目前,中国在电动客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已建立全球先发优势,相关技术和产品打破了国际封锁,成功进入欧洲等高端市场。2024年,宇通电动客车在欧洲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超越了奔驰。
突破海外高端市场。图片来源于李高鹏PPT
挪威因其严苛的冬季条件,被视为电动车最权威的“抗寒”测试场。中国新能源客车产品自2020年首次进入挪威并实现批量交付以来,短短几年已覆盖奥斯陆、卑尔根等多个城市,充分证明了其在低温续航和综合性能上的可靠性。
中国客车已成为世界的标杆
商业领域,掌握标准制定权意味着拥有行业话语权和领导地位。中国客车标准体系建设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
上世纪60年代,基于货车底盘改装的 JT660/JT660A 设计规范,形成了初代标准。80年代,成立了客车标准联合工作组,制定编制计划。1988年,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标委)成立;1994年,客车分技术委员会(客标委)成立,标志着客车标准化工作步入正轨。2010年后,第四届全国汽标委成立,构建了更全面系统的客车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和在制定的标准共计98项(其中国家标准38项,行业标准60项),覆盖整车通用性能、零部件性能、试验方法,以及公交、客运、团体、旅游、校车等多种使用场景。
定义标准,成为行业引领者。图片来源于李高鹏PPT
中国还主持制定了全球首个新能源客车安全国家强制标准《GB38032-2020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显著提升了新能源客车安全性,并带动了国内产业链安全品质的全面升级。
中国客车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从突破封锁,以自主创新重构格局,实现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到换道新能源实现核心技术领先,高端车型打破海外垄断;再到如今的绿色智能转型定义行业未来,中国标准成为全球交通低碳化的核心引擎。
展望未来,中国客车产业将持续以精工铸就品质,以创新拓展边界,朝着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目标不断前行。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