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腾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
审核:曹杰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 主任医师
近期,大家的朋友圈、微信群可能被一个听起来陌生、读起来拗口的病名“基孔肯雅热”刷屏了。
这名字怎么这么难念?它凭什么刷屏?
原来,这一切的“幕后推手”还是蚊子!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拗口病”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科学防控。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名字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Chikungunya”,意为“弯腰曲背”——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痛被迫弯腰的样子。它不会像感冒那样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
病毒的传播“帮凶”是我们熟悉的白纹伊蚊(花蚊子)和埃及伊蚊。这两种蚊子在日出后和日落前活动频繁(尤其是上午7~9点,下午4~6点)。当蚊子叮咬了感染病毒的人,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经过8~10天,这只蚊子就变成了“移动病毒库”。它再叮咬健康人时,病毒就会随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基孔肯雅热的高危人群与有典型症状哪些?
1.易感人群:所有年龄人群均易感。
2.高危人群: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3.典型症状“三件套”:
高热:常突然升至39℃以上,持续1~7天,部分患者发热过程呈“双峰热”(退热1~2天后再次发热)。
关节剧痛:超过80%的患者会出现腕、踝、指/趾等小关节剧烈疼痛,呈游走性,压痛明显,常导致活动受限。疼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数年。
皮疹:多在发病第2~5天出现,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癜,常见于四肢、躯干,通常3~5天消退。
4.伴随症状:头痛、肌肉痛、恶心、结膜充血等。
如何诊断基孔肯雅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曾在已知的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
2.实验室检测:
发病早期(1~7天内):检测血清中基孔肯雅病毒RNA(核酸检测)可确诊。
发病中后期: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或IgG抗体滴度显著升高可确诊。
基孔肯雅热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没有预防疫苗。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关节痛可能迁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退热止痛: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缓解关节痛:急性期注意休息,避免关节过度活动。疼痛剧烈或持续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
重症护理: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神经系统受累、心肌炎等)的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支持治疗。
远离基孔肯雅热!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清二灭三防”
预防的关键就是切断蚊媒传播链!
一清:清积水,断蚊子“老巢”!
蚊子幼虫(孑孓)必须在水里生长。清除积水,就是端掉它们的“老窝”!重点排查:房前屋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树洞、绿化带。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生植物容器、轮胎、杂物、塑料垃圾、竹筒等所有可能积水容器(“翻盆倒罐”)。
二灭:灭成蚊,减少“杀手”数量!
光清积水还不够,已经飞出来的成蚊也要消灭。
物理灭蚊:使用电蚊拍、灭蚊灯。
化学灭蚊(科学使用):选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家用卫生杀虫剂,如蚊香、电热蚊香液、杀虫气雾剂等(注意通风和安全)。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防:防叮咬,筑起个人防护墙!
这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直接的防线:
1.居家防护: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尤其保护婴幼儿和老人)。
2.外出防护(尤其清晨/傍晚):
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
避免穿凉鞋、拖鞋,选择能遮盖脚部的鞋子。
在裸露皮肤及衣物上按说明使用含有效驱蚊成分(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宁)的驱蚊剂。
3.避开高危地点与时段:尽量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时段(日出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在树荫、草丛、凉亭、垃圾站等积水或阴暗潮湿处长时间逗留。
重要提示!
如出现发热、关节剧痛、皮疹:立即就医!
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有无蚊虫叮咬史?(这对快速诊断至关重要!)
确诊后:务必配合防蚊隔离(防止被蚊子叮咬后再传播他人)。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夏季是虫媒传染病高发季。了解疾病知识,做好科学预防,是保护健康的关键。积极行动起来,远离蚊虫叮咬,预防虫媒病,度过健康安心的夏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Z]. 2025.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