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创新正进入应用落地的重要机遇期。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前不久落幕的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智能体的技术特性、发展路径、应用实践及行业挑战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关于智能体发展的前沿洞察与未来展望。
从AI Agent到Agentic AI,驱动互联网升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落地,智能体正以其强大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成为驱动互联网迈向新高度的重要因素。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在主题为《智能体驱动互联网换新》的演讲中指出,相较于生成式AI,智能体面向特定场景,依托大模型完成特定任务训练,且通过新增思考、工具调用及行动闭环能力弥补大模型对物理世界感知的不足,可在限定数字环境中支持目标明确的任务,发挥代理作用。
他进一步强调,AI需从单个智能体(AI Agent)向群体智能协同(Agentic AI)演进:通过新增中心化编排层,在封闭系统中实现统一目标下的多智能体合作,依托共享记忆库完成知识集成与反思,构建多智能体协作生态。其应用场景较单个智能体进一步拓展,涵盖多领域知识融合、复杂环境响应及长周期任务接力,从“代理”升级为“超级代理”。
目前,智能体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已逐步落地。在ToB领域,其一为“智能体即服务”模式,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外部智能体,支撑低代码平台解析需求、构建应用;其二为嵌入式智能体,已融入药物研发、供应链管理、医疗诊断、智能制造及智慧城市等场景,成效显著。
在ToC领域,终端AI的上传能力支撑文生图、一键消除等功能;Agentic AI手机进一步升级,可实现复杂任务代理、多设备协同、个人健康顾问及服务订阅化等功能。此外,AI健身场景中,手机连接嵌入智能体的眼镜可延伸感知与智能分析能力;AR/VR设备嵌入智能体后,可实现手机识别、眼球跟踪、自然语言操控虚拟角色及动态生成虚拟偶像互动等功能。
“智能体即服务(AI Agents as a Service)”成为互联网演进的核心标志,传统“用户主导操作”模式转向“智能体自主执行+人类监督决策”的新型范式,人类角色从操作者转型为AI行为的决策者。技术迭代与需求升级将推动单智能体向多智能体协同发展,从“工具辅助”迈向“自主协作”,使AI从单点效率工具(AI Agent)进化为系统生产力引擎(Agentic AI)。未来,Agentic AI将进一步向“智能体互联网(Internet of Agents, IoA)”拓展应用领域,为通用人工智能探索路径。
以开源、场景、可信推动智能体产业发展
当前,智能体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但智能体的商业化落地与规模化部署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面临应用生态待完善、伦理法律需规范等多重课题。推进智能体创新应用需打通产业上下游壁垒、融合千行百业需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亟需产业链各方深化协同合作。
为此,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陈家春提出三点倡议:
一是搭建“技术开源、标准互通”的产业协同生态。智能体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一个开放、协同的底层生态。作为行业的连接者、服务者与倡导者,协会倡议,头部和先锋企业能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关键技术的开源共享,降低创新门槛;协会呼吁,全行业共同参与构建互联互通互访互用的标准体系,让不同的智能体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无缝协作,共同释放赋能价值。
二是打造“以应用场景为驱动”的需求对接平台。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要由市场和应用来检验,智能体的价值应兑现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推动上。为此,协会将携手政产学研各界,发起“智能体创新推进计划”。协会呼吁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挖掘智能体的应用潜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协会诚邀技术提供方、需求方结合产业实践需求,共同解决行业痛点,让好的技术加速赋能对的场景需求,推动智能体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三是凝聚“以人为本”可信可控的智能体发展理念。坚持智能体向善、可用、可信、可控发展,是我们必须共同肩负的行业责任。协会呼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全过程,强化智能体在安全规范、伦理准则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和行业治理,让智能体成为更值得信赖的生产力伙伴。
AI安全防护体系如何全面构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应用日益广泛,AI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在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韩永刚看来,AI安全具有双重属性:既要保护AI技术与大模型自身,又要以AI为驱动力提升安全能力、优化安全方法、提高产业效率。未来的智能体世界中,多智能体协同将助力人类完成以往难以实现的任务,因此AI安全需区别于传统安全进行深入研究。
在AI保护层面,当前重点聚焦AI研发测试环境、相关数据及应用的安全,但未来需关注认知领域安全与智能体安全。智能体作为代理,需在不同接口、API、应用与数据间自主交互,其虚拟身份的权限管控至关重要。例如,美国已出现首例智能体数据越权事件:攻击者通过邮件植入代码,智能体读取后被感染,进而越权访问数据并生成外发代码窃取信息。若不加强智能体安全管控,未来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在AI赋能层面,AI有望革新传统安全模式,提升防御效率并实现以往难以达成的能力。尽管大模型环境复杂,但行业应用已逐步展开。从数据视角看,核心价值数据虽规模精炼,但越权访问风险突出,需重点防护。2025年OWASP发布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应用Top10安全威胁》显示,当前多数威胁可被绕过,且随着智能体应用加速,问题将更严峻。因此,需从算力平台到模型应用构建“大模型卫士”与安全围栏,为企业提供输入输出防护、外部攻击防御及智能体安全保障,确保大模型的安全使用。
此外,AI已深度赋能安全全生命周期:传统小模型在情报分析中已广泛应用;基于大模型的漏洞挖掘可大幅提升效率;AI在情报发现、自动化渗透测试、源代码安全及安全运营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人力消耗巨大的安全运营领域,通过增量学习、思维链模式与多智能体协同,可显著提升专业研判、调研及响应处置效率。需强调的是,AI目前仍以辅助角色存在,无法完全替代安全专家,但其赋能可有效提升专家工作效能。
智能体取代重复劳动,人类需掌握“控AI”能力
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行业格局的重塑与岗位需求的变迁。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任何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部分不适岗岗位的淘汰,这正是技术进步的本质体现。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掌握深度学习技术,甚至能够引导人工智能发展的群体,必然会领先于那些对人工智能运用能力不足的群体。
进入智能体时代,核心问题在于人类角色的转变。智能体的出现将取代大量琐碎、重复性的工作以及固定化流程的执行任务,因为智能体并非单纯的工具,而是人类的数字伙伴、数字助手、数字搭档乃至数字员工,它们将承担诸多具体工作。
这一进程中,人们需要培养新的业务能力,即对智能体进行规划与管理,协调智能体之间的工作,甚至为智能体的决策提供指导。这意味着,即便在基层岗位,未来的员工也不再仅仅是自我管理,而可能需要领导50至100个智能体,这对个人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如果与智能体沟通不畅、需求表述不清,智能体就无法准确理解并执行任务。
此外,尽管智能体能够实现大量工作的自动化,但从安全角度出发,人类必须对人工智能保持控制,掌握最终决定权。如同领导者需在下属的不同意见中拍板决策,人类也需从智能体提交的多份报告中做出判断。因此,人们的能力需向这一方向迁移,完成角色的转型。
未来两年,无论所在企业是否愿意在智能体领域投入资源,个人都应确立明确目标:尝试搭建一支由数十个智能体组成的“团队”,学会成为智能体的领导者。
写在最后:
可以预见的是,在政产学研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智能体将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完善产业生态、筑牢安全防线,不仅成为驱动产业效率跃升的“系统生产力引擎”,更将引领人类迈向一个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
供稿单位:重庆天极网络有限公司
审核专家:李志高 高级工程师/重庆天极网络有限公司总裁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