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利群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核:朱侥侥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护师
周 松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爸爸/妈妈,我累了……”当这样一句话从孩子口中说出,身为父母的你,会作何感想?是觉得孩子学习压力太大?还是猜测孩子昨晚没睡好?或许,你该停下来,认真听听孩子的心声。因为,这句看似平常的“我累了”,有可能是孩子内心深处发出的求救信号,是儿童抑郁症的早期征兆。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过度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缺乏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萌生自杀念头和行为。
二、儿童抑郁症的早期征兆有哪些?
儿童抑郁症的前兆未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萎靡,而可能是焦虑、易怒或非器质性的躯体症状。
儿童抑郁症的主要情绪体验往往是“心烦”,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而且在家里比在学校里更容易发脾气。
他们的典型表现为学习兴趣减退或厌学、逃学,与同伴交往减少,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整日沉迷于手机或网络,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行为偏激、冲动或冒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儿童抑郁后喜欢观看血腥视频,产生“活着没意思”的念头,甚至整日钻研各种自杀方法。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
三、儿童抑郁症的原因和风险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儿童更易患病。
2.生理因素:儿童在中枢神经发育过程中,如果存在异常,如额叶皮质体积缩小或存在病损,也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功能,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3.心理因素:内向、敏感、低自尊等个性特点,以及负面思维模式和过度自责等都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4.家庭因素: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遭受忽视或虐待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儿童抑郁症的因素。
5.学校和社会因素:学业负担过重、校园欺凌等也可能成为儿童抑郁症的诱因;此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不正确或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社交隔离,以及在虚拟世界中承受不健康的压力,进一步加剧儿童抑郁症的风险。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如何区分孩子是“真累”还是“抑郁症”?
1.情绪状态
“真累”:孩子可能表现出暂时的情绪低落或烦躁,但这种情绪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且不会影响日常活动。
“抑郁症”:孩子会长时间处于悲伤、无助或绝望的情绪中,对以往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甚至频繁哭泣。他们可能变得敏感、易怒,对周围的人和事毫无兴趣,有自责自罪感,常认为自己笨拙、愚蠢。
2.行为变化
“真累”:孩子可能因学习任务过重或活动过多而感到疲惫,表现为暂时性不愿活动或学习效率下降,但充分休息后通常能恢复。
“抑郁症”:孩子可能变得懒散、动作迟缓,逃避上学或社交活动,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如自残、产生自杀念头等。
3.身体状况
“真累”:孩子可能因长时间学习或活动而感到身体疲惫,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生理异常。
“抑郁症”:孩子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他们可能食欲缺乏或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变化。此外,还可能伴有头痛、胃痛、胸闷、心悸等躯体症状,但检查又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4.社交情况
“真累”:孩子可能因疲惫而暂时减少社交活动,但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抑郁症”:孩子可能疏远亲友,回避与人接触和交往,变得孤僻。
5.专业评估
如果家长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真的抑郁,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五、如何帮助患有抑郁症的孩子?
1.倾听与理解
(1)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积极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被接纳和被理解。
(2)在与孩子交流时,避免使用批评或指责性的语言,而是与他们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
(3)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2.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1)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习变得有趣且互动性强。
(2)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对于孩子的失败或错误,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鼓励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3)为有额外学习需求的孩子提供辅导和支持,确保他们不会因为学习困难而感到沮丧。
3.培养社交能力
组织团队合作类活动,帮助孩子与同龄人建立联系,增强社交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建立积极的生活习惯
(1)帮助孩子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确保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
(2)倡导均衡饮食,鼓励孩子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过多摄入垃圾食品和油炸食品。
(3)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释放负面情绪,提高身体素质。
5.寻求专业帮助
(1)对于症状严重的孩子,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并陪同孩子前往。
(2)家长应监督孩子按时服药,并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
别让误解耽误了孩子的治疗!儿童抑郁症并非“矫情”或“意志薄弱”,而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精神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帮助孩子走出阴霾,重拾笑容。让我们一起,用爱和理解,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