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2025年2月28日,北京大学团队研制的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光子时钟芯片?时钟又是什么?光子时钟芯片具有哪些颠覆性的优势?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芯片领域的前沿进展。
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时钟,无论是墙上的挂钟还是手腕上的手表,都是用来记录时间的工具。然而,在计算机和电子设备的世界里,“时钟”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们知道,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中有很多元件,像CPU、内存、I/O 设备等。这些元件需要在统一的时间基准下工作,设备才能正常运行。“时钟”的任务就是确保所有元件按照相同的时间步长执行任务,比如计算机中CPU需要时钟脉冲来控制指令执行的节奏。每条指令通常需要多个时钟周期完成,时钟频率越高,意味着CPU每秒能处理的指令越多,计算机就越快。我们常听到的手机或电脑过热降频,其实说的就是降低 CPU 的时钟频率。
如果把电子设备比作一个交响乐团的话,“时钟”就像是乐团的指挥。没有“时钟”,乐团成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演奏哪个章节,就会乱作一团,不成曲调。
在光子时钟出现之前,电子系统主要通过石英晶振时钟“指挥”,但石英晶振时钟有很多不足。比如频率范围有限。石英晶振的频率最高仅数百MHz,难以满足更高频率需求。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锁相环(PLL)解决,但会引入相位噪声和额外功耗。
石英晶振时钟受温度影响也很大。环境温度变化会影响石英晶体的振荡频率,导致时钟漂移。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某些应用会使用温补晶振或恒温晶振,但这会增加成本和功耗。
除此之外,石英晶振时钟还有频率精度有限、容易老化等等缺点。这些缺点不仅影响了设备的性能,也制约了高精度、高带宽信息系统的发展。
光子时钟芯片的出现,可以解决石英晶振时钟的不足。
在北京大学团队研制的这个世界首款光子时钟芯片中,他们利用光频梳技术,将微波信号的频率提升至电子时钟的千倍以上,同时精度更高,让计算机在更高速、更精准的节奏下运行,同时功耗却只有电子时钟的十分之一。
光频梳(optical frequency comb)技术最早由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霍尔(John Hall)和西奥多·亨施(Theodor Hänsch)等人提出,之后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它是一种特殊的光源,可以产生一系列光学频率间隔等距、相干性极高的谱线,就像“梳子”一样均匀分布在频谱上,所以叫“光频梳”。我们知道,光频比电子频率高很多,它们就可以被用作超高频的时钟信号,提升计算机和电子设备的计算频率。
过去,光频梳这一技术只能依靠昂贵的设备来实现,一台售价几百万元,且只能依赖进口。要把它用作光子时钟,首先要将它“芯片化”,但这是一个让全世界科学家头疼的难题,也是过去几年间的研究热点。芯片化的主要难点在于:一是微型化,二是稳定性。它们两个是难以兼得的,缩小尺寸就会导致信号漂移,影响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挑战,北京大学团队通过在硅基芯片上“雕刻”出环形微谐振器,它的尺寸很小,直径只有几百微米,让光在其中以光速不断“奔跑”,而每跑一圈的时间,就可以作为芯片上时钟的标准,跑不同的圈数就形成不同的光学频率,也就是光频梳。由于光跑一圈的时间非常短,通常是1秒的几十亿分之一,因此光子时钟能以超高速进行时间调控。
此外,由于微谐振器的品质因子(也称作Q值)很高,光在环形腔内循环数十万次都不衰减,因此时钟输出非常稳定。
另外,北京大学团队在这个芯片上引入了自注入锁定(self-injection locking)技术,就像给光“拴上缰绳”一样,它能压制光频梳的噪声,进一步保证了时钟信号的稳定性。
这样一款芯片实现了从MHz到THz级别的频率输出,可直接为计算机和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精准时钟。不过,目前这项技术并非完美无缺,光子时钟在低频段(如百兆赫兹以下)仍存在细微的噪声,长期稳定性也略逊于顶级电子时钟,还需进一步优化,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美国、欧洲、中国等国家在光子时钟芯片领域正展开激烈竞争,呈现“三足鼎立”局势。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团队擅长高Q值的硅基光子器件,但没有实现系统级应用。瑞士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在做光频梳的芯片化,但是集成度比较有限,使用成本很高。北京大学团队则是实现了全集成的光子时钟芯片,并在应用场景上取得先机,它标志着光频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面向未来应用,光子时钟芯片有可能在无人系统、6G通信和超高频计算等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结合光频梳,遥感系统可实现更高分辨率的目标探测,像自动驾驶、深空探测等。未来的6G需要超高精度时钟来支持太赫兹(THz)通信,光子时钟芯片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可以支撑每秒TB级空天通信。它也可以直接应用在计算机上,使计算机运行速度进一步提升;同时用在CPU/GPU之间的高精度同步,减少延迟,提高并行计算能力。
未来,随着光子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光子时钟芯片将逐步进入商用,成为新一代高性能计算和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可能将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未来信息科技带来颠覆性变革。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孙仲 北京大学 研究员
审核:陈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