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双控管理

一、基本概述

碳排放双控管理(dual control over th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s),是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的简称,指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施双重控制的管理模式,是我国推进“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分类信息

wechat_2025-08-09_105628_060.png

三、详细解释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能耗双控,并将目标分解到各地区,严格进行考核。能耗双控对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能耗双控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清洁能源占比提升,需更直接、精准地控制碳排放。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至此,碳排放双控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从多维度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与行动指引,标志着我国碳排放双控管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碳排放双控的核心在于从总量和强度两个维度对碳排放进行调控。碳排放总量指一定区域(如国家、省份)或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总量控制旨在限制一定区域(如国家、省份)或行业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碳排放总量,有助于确保整体碳排放水平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避免碳排放持续无节制增长对气候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碳排放强度在我国现阶段指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控制要求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不断下降,旨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碳排放双控管理主要由政策制度体系、目标指标体系、监测核算体系和考核管理体系等组成。

政策制度模块是碳排放双控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是核心指引。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细化了“时间表”与“路线图”,涵盖规划制度、考核制度、行业管控机制等内容。

目标指标模块包含碳排放总量与强度两类核心指标。总量指标限定区域或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碳排放上限,强度指标聚焦单位 GDP或产品产量的碳排放水平。​

监测核算模块为碳排放双控提供数据支撑。如核算方法依据行业特性,运用物料衡算法、生命周期评价法等,确保数据准确可比,清晰界定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

考核管理模块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多层级考核体系,对地方政府考核其碳排放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将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对企业则监督其碳排放强度是否达标,对未达标企业采取限产、罚款等措施,对表现优异者给予政策优惠与奖励,激发企业减排积极性。

四、应用领域**/前景**​

碳排放双控管理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众多行业。

在能源领域,电力行业可以通过碳排放双控管理,推动电力行业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向可再生能源发电转型,电网企业可以推动配电网升级,引导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健康发展;煤炭行业可以通过加强对煤炭开采、洗选、运输等环节的碳排放管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工业领域,钢铁行业可以通过实施碳排放双控管理,促使钢铁企业采用低碳炼铁技术,减少对传统高碳炼铁工艺的依赖,同时,推动钢铁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化工行业可以通过加强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核算和管理,推动化工企业采用绿色化学工艺,减少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碳排放。

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通过碳排放双控管理,可以推动建材企业采用节能降碳技术,如水泥行业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玻璃行业的熔窑余热利用技术等,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

在交通运输领域,通过碳排放双控管理,提高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占比,减少传统燃油汽车的碳排放。同时,优化交通运输组织,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交通拥堵带来的碳排放。航空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航空燃油的燃烧,通过碳排放双控管理,推动航空公司采用更高效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降低航空碳排放。

碳排放双控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双控将促使行业/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推动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也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绿色应用难点

自碳排放双控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在碳排放双控管理政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逐步搭建起完善且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体系,为推进碳排放双控工作筑牢根基,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但在碳排放双控管理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公平性问题:在碳排放指标分配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可能存在公平性争议。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发展阶段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偏重,在碳排放双控下承担的减排压力过大,影响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不公平。

二是技术垄断与共享问题:在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技术垄断现象。掌握先进节能降碳技术的企业,可能出于商业利益或战略考虑,限制技术的扩散和共享,这不利于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违背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合作、技术共享的伦理原则。​

三是对就业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影响:部分高耗能行业在严格的碳排放双控下,可能面临减产、转型甚至关闭,这可能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对当地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产生冲击。如何在推进碳排放双控的同时,保障相关从业人员的权益,实现经济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平衡,是需要关注的伦理问题。​

本词条贡献者:

黄丽敏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本词条审核专家:

郭莘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 高级工程师

参考资料:

[1]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对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影响深远http://www.zcsvillages.com/_d3/c16/20240820/i117744.phtml

[2]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要避免六个误区 https://paper.people.com.cn/zgnyb/pc/content/202410/28/content_30029383.html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图文简介

碳排放双控管理指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施双重控制的管理模式,是我国推进“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