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总是爱多管闲事?居然跟压力水平和工作绩效都相关

你刚在工位坐下,还没打开电脑,身旁的同事便凑过来轻声问:“听说你昨天请假,是出去面试了吗?”午休时,你正和朋友聊着家里小孩看病的烦心事,没注意隔壁桌的同事频频侧耳倾听;临近绩效考核,另一位同事则开始旁敲侧击地打听,“你上次项目结果怎么样?领导对你评价咋样?”

如果你觉得这些场景熟悉,无论是在写字楼、实验室、咖啡馆还是医院前台,几乎每个职场人都遇到过这种同事,他们不一定恶意,却总爱打听你不想公开的事。这种让人难以开口拒绝、却令人逐渐紧张、甚至焦虑的行为,正是科学家近年开始认真研究的一个心理现象:职场多管闲事。

职场多管闲事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最新一项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发现,这类行为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与员工的压力水平、信息共享意愿、甚至工作绩效都密切相关。令人意外的是,这种看似只是好奇心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隐私边界冲突,以及组织文化中未被正视的隐患。

这一次,科学家不仅首次为职场多管闲事下了明确定义,还开发出一套量表,系统评估它对心理健康与团队运作的影响。那么,“好奇”和“越界”之间的那条线,究竟在哪里?

科学家如何定义“职场多管闲事”?

“八卦”“好奇”“多嘴”……人们日常说起“多管闲事”时用词五花八门,但在组织心理学领域,过去却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波士顿大学的组织心理学家理查德·A·柯里(Richard A. Currie)和中佛罗里达大学的马克·G·埃尔哈特(Mark G. Ehrhart)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次明确将“职场多管闲事”界定为,员工以具有侵犯性的方式试图获取他人私人信息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了两个关键点:一是侵犯性,二是私人信息。

在他们的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350名美国在职大学生的访谈与开放式问卷,整理出了15种典型的职场窥私行为。包括重复性提问私人生活细节如恋爱、收入、健康;爱打听同事的工作表现、评估、奖金分配;在别人谈话时偷听或搭话、制造八卦;表现出对你的一切的过度关注。

在别人谈话时偷听(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这些行为构成了职场窥私的核心特征。更进一步,研究者还把多管闲事细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私人窥私,聚焦于下班后的生活,例如家庭关系、周末安排、情感经历;二是职业窥私,聚焦于他人的工作事务,例如工作进度、业绩排名、加薪等。

研究团队随后开发出一套10项的职场窥私量表,用于量化一个人多管闲事的程度。这套量表经过多轮评审与实证验证,在统计学上区分度明显、内部一致性高,成为目前学界首个系统评估职场窥私的心理测量工具。

职场窥私带来的真实影响:从压力到效率下降

“我就多问几句,有这么严重吗?”这或许是许多人对职场窥私的第一反应。然而通过多项实证研究表明,这种看似无害的行为,正在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与工作表现。

在一项涵盖236位在职员工的纵向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员工一旦感知到同事频繁试图获取自己的私人信息,无论是关于生活还是工作,就更倾向于隐藏信息、减少交流,甚至表现出装傻、搪塞或敷衍回应等行为。这些反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知识隐藏行为,它是职场沟通中典型的防御机制。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背后往往伴随着一种名为“隐私边界动荡”的心理状态。根据沟通隐私管理理论,每个人都设定有属于自己的隐私边界,当他人试图越界获取这些信息时,就会引发心理上的不安与防卫反应。这些反应可能表现为压力升高、信任下降、甚至组织认同感的削弱。

职场窥私会导致心理上不安(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研究还发现,职场窥私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信息共享、情绪状态和离职倾向均产生显著影响被频繁打探隐私的员工往往会分散注意力,更少投入到任务执行中。员工更不愿在团队中主动分享经验或建议,同时,高“窥私氛围”的团队中,员工的主观压力水平显著升高,幸福感下降。还有一些员工会因无法忍受长期隐私侵犯而考虑辞职或换岗。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指出,年轻员工比年长员工更容易被认为“爱打听”。这可能与新一代员工更重视社交互动、信息透明和做自己的价值观有关,但也提示了代际之间对于隐私边界的理解差异。

“职场窥私”并非单纯的个人习惯,它也深受文化背景影响。在中国文化中,人际交往常强调关系与人情,许多时候,打听他人的生活状况,比如婚姻、收入、住址、家庭成员,会被视为一种关心和拉近距离的方式。这种行为在非正式场合可能能加速信任建立,但一旦带入正式工作环境,就容易模糊界限、造成误解。

总结

职场中的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关心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但一旦越界,便可能引发信任的裂痕、信息的封闭,甚至情绪的失控。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提醒我们,那些看似没什么的探问,其实是对他人隐私边界的一种干扰,后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参考文献:

[1] Currie, Richard A., and Mark G. Ehrhart. "Mind Your Own Business: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the Workplace Nosiness Scal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25): 1-24.

[2] Bhave, Devasheesh P., Laurel H. Teo, and Reeshad S. Dalal. "Privacy at work: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 for a contested terrain." Journal of Management 46.1 (2020): 127-164.

作者丨杨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图文简介

“多问一句”真的没关系吗?一项来自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研究首次定义并量化了“职场多管闲事”,揭示它对员工压力、信息共享与绩效表现的深远影响。这不是鸡毛蒜皮,而是组织健康的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