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听说过鲸落——一头巨鲸死去后沉入深海,它的遗骸可以在黑暗寒冷的海底支撑起一个繁盛的生态系统,滋养着从细菌到鲨鱼的无数生命。但你大概没听说过“牛落”吧。
2025年初,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海南岛东南部的大陆坡上,进行了一场实验,他们将一头牛的尸体投放至1629米的深海,用遥控潜水器实时记录周围生物的反应。这本是为了研究大体量生物尸体在深海中的生态过程,没想到却引来了嘉宾——八条神秘的太平洋睡鲨(Somniosus pacificus)接连现身,围绕牛尸展开了长达多小时的进食与互动。
科学家把牛放入海底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首次观测到太平洋睡鲨的南下
太平洋睡鲨,听上去像是一种悠哉悠哉漂在深海中的“慵懒生物”,但别被名字骗了——它是货真价实的深海掠食者。学名Somniosus pacificus,隶属于睡鲨科,身体粗壮、牙齿锋利、行动缓慢却充满力量。在人类的认知中,它更像是一位隐士猎手,生活在水下千米的幽暗世界,白天黑夜无明显差别,身影罕见,研究极少。
此前,它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北太平洋,从日本海、白令海峡、阿拉斯加湾一路延伸至加利福尼亚、夏威夷海域。偶尔的记录也仅出现在南至所罗门群岛、帕劳等热带区域,但从未有一例,发生在我国南海。
太平洋睡鲨分布范围(图片来源:Wikipedia)
1629米深处,那头沉入海底的牛尸,吸引来了整整八条太平洋睡鲨,在摄像头前接连出现。这不仅是南海海域首次明确记录该物种的存在,更令人震撼的是,它们并非迷途孤鲨,而是一组不同体型、可能性别各异的个体,似乎早已熟悉这片区域的深海环境。
鲨鱼也讲“礼貌”,排队式吃饭
如果你对鲨鱼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大白鲨》里,那种孤独、迅猛、嗜血的形象,那么接下来的画面可能会刷新你的三观。
在1629米深的南海海底,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场景:多条太平洋睡鲨围绕着牛尸进食,但并没有出现你想象中的混战、撕咬、驱逐,反而呈现出一种近乎有序排队的局面。先到的鲨鱼会在进食一段时间后,主动让位给从后方游来的鲨鱼;排在队列中的个体之间也很少出现直接的冲突,甚至研究者用礼貌来形容它们的行为模式。
此处可替换插入视频1
太平洋睡鲨围绕着牛尸进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但这不是出于谦让,而是更深层的生存智慧。
通过对录像资料的分析,研究者发现:鲨鱼间的进食顺序实际上受到个体体型和攻击意愿的影响。那些体长超过2.7米的个体,表现出明显的主导性——它们靠近尸体时动作迅速、咬合有力,很少犹豫;而体型较小的鲨鱼则显得谨慎许多,会在周边游弋、观察、评估风险后才尝试靠近。这种策略上的差异,反映出一种基于分级的觅食规则,而非盲目争斗。
更引人注意的是,录像中清晰地拍到了太平洋睡鲨进食时的“眼球后缩”动作(见上视频)。在缺乏第三眼睑的情况下,它们很可能通过主动性地将眼球向眼眶内缩,来避免进食时被骨骼或同类碰撞伤害。这种行为虽然此前在人类饲养或解剖标本中有所怀疑,但这是首次在野外、深海环境下得到影像证据。
还有一个细节也引起了关注:部分鲨鱼在摄像中出现明显的身体伤痕,尤其是胸鳍部位的旧伤,可能是此前争食中的“战利品”——这进一步表明,它们之间的“礼让”并非绝对和平,而是经过竞争后的秩序达成。
这一系列观察不仅揭示了太平洋睡鲨复杂的行为模式,也打破了“深海掠食者都是孤狼”的刻板印象。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海底世界中,适度的互动与规则,反而可能是生存效率的最优解。
更多来客与未解之谜:深海的神秘共舞
这场围绕牛尸展开的“深海盛宴”,主角虽是太平洋睡鲨,但它们并不孤单。在遥控潜水器的镜头中,科学家们还观察到其他许多深海居民的身影,构成了一幅隐秘而丰富的生物图景。
最先现身的是一条身形灵巧的蜗鳚,它在鲨鱼之间穿梭,似乎也对这具庞大的食物残骸抱有兴趣。此外,体形硕大的深海等足类多次出镜,它们通常以腐食为生,是典型的鲸落生态系统常客。而各种体色各异的深海端足类则像舞台上的配角,静静栖息在尸体周围,见证着鲨鱼的进食盛况。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发现藏在鲨鱼自身——寄生虫。
在数条体型较大的鲨鱼头部背面,研究者注意到一些白色附着物:外形细长、后端拖着两个囊状结构,疑似为桡足类寄生虫的卵囊。这些结构之大、附着之稳,都暗示它们并非偶然漂来,而是有着明确的寄生关系。问题在于,这种形态并未在已知文献中被详尽记录,甚至连寄生种类都难以判断。这些寄生虫是专门依附在太平洋睡鲨身上的“宿主特异性物种”?还是从浅水带随宿主潜入深海的“旅者”?它们的生命周期、传播路径和对鲨鱼健康的影响都尚未明了。
此处可替换插入视频4
牛尸附近的其他生物及太平洋睡鲨身上寄生生物视频(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也让人联想到另一种更著名的深海鲨鱼——格陵兰鲨。它们的眼中常发现寄生性桡足类生物,甚至有科学家猜测这种寄生与视觉退化有关。太平洋睡鲨是否也面临类似的进化与生态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没有被明确定义的深海生物在录像中若隐若现,它们可能是未被正式分类的物种,也可能是极少被记录的个体变异。
总结
一头牛沉入深海,本是一次模拟鲸落的科学实验,却意外成为八条太平洋睡鲨的聚会现场。它们不只是来了,更留下了大量从未被记录的行为细节——有序排队、体型分级进食、眼球后缩、寄生虫共生……这些画面拼接起一个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深海日常。
深海,依然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未知空间。每一个被点亮的画面背后,都隐藏着一连串尚未解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ian, Han. "Predating Behavior of the Pacific Sleeper Shark in the Deep Waters of South China Sea." Ocean-Land-Atmosphere Research 4 (2025): 0095.
[2] Yano, Kazunari, John D. Stevens, and Leonard JV Compagno. "A review of the systematics of the sleeper shark genus Somniosus with redescriptions of Somniosus (Somniosus) antarcticus and Somniosus (Rhinoscymnus) longus (Squaliformes: Somniosidae)."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51.4 (2004): 360-373.
作者丨Denovo科普团队(褚宏伟博士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审核丨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