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后,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一整天都坐在办公室里没怎么动,却比爬完一座山还累?只想瘫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这种疲劳感并非虚构。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研究正在揭示,大脑虽然不像肌肉那样需要搬东西、跳起来、负重前行,但它消耗的能量惊人,在你进行思考、决策、记忆、专注这些看似静止的活动时,实则在高速运转,并逐渐积累代谢压力与神经信号的不平衡。
思考也会消耗大量能量(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那么,大脑到底消耗了多少能量?我们用脑过度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疲劳的本质是能量耗尽,还是生理性限流?
大脑是一台“低功耗高性能”的能量黑洞
在人体众多器官中,大脑无疑是最耗能的那一个。尽管它的体积只占人体总重的约2%,却持续不断地吞噬着整整20%的能量与氧气。你没有看错——这意味着我们每天吃下的五口饭中,有一口是为了供大脑而“烧”。
这些能量去哪了?大脑内部由数百亿个神经元构成,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复杂的突触网络传递信号。这些神经元要维持膜电位、释放神经递质、接收输入信号并做出判断反应,全都依赖三磷酸腺苷(ATP)这种“细胞能量货币”来维持。尤其是在大脑兴奋活跃时,如学习、专注、记忆加工等,突触间的电信号传递变得频繁,代谢负担也随之加重。
不过,研究者发现,即便在你什么都不干、只是闭着眼睛躺着养神时,这种待机状态下,大脑依然消耗着将近95%的最大能耗。这部分能量主要用于维持基本的生理调节、内部建模与环境感知。这就好比电脑在待机时,后台程序和操作系统仍在高速运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区区5%的能耗上涨,会让我们感到如此疲劳?其中一个解释来自进化生物学,人类的大脑从一开始就是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进化而来。对我们的祖先而言,每一份热量都弥足珍贵,为了生存,必须对能量消耗锱铢必较。因此,即便是5%的能耗提升,也足以触发大脑中的预警系统,让你主观上感觉疲惫,从而避免过度消耗。
换句话说,大脑并不是真的没电了,而是演化出了一种保守而敏感的策略,当认知任务过多、代谢上升时,它会主动给你转到低电量模式,促使你停下来,进入恢复状态。
真正让你累的,是谷氨酸积累与进化的“刹车机制”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脑子快烧干了”?如果说大脑能耗上涨只有5%,为什么主观上却感到像被掏空一样?过去有一种常见说法认为,长时间用脑导致大脑中的葡萄糖消耗殆尽,从而造成疲劳感。然而,这一燃料耗尽假说已逐渐被现代神经科学所推翻。
真正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能量供应不足,而是神经递质在持续高强度任务中出现了局部代谢失衡。2022年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一项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生理学证据,巴黎脑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测了人们在完成不同难度的记忆任务后大脑中谷氨酸的变化。
谷氨酸是大脑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超过90%的突触传递,它的作用是激活神经元,推动信息传递和认知加工。然而,如果谷氨酸在某一区域积累过多,反而可能引发神经过度激活,甚至产生毒性,损伤神经元。这种现象被称为兴奋性神经毒性。
实验结果发现,接受较难认知任务的志愿者,其前额叶皮层中的谷氨酸浓度在任务后显著上升,甚至高达8%的增加,而且扩散速度也更快。前额叶皮层正是大脑中负责认知控制、冲动抑制和决策权衡的关键区域。如果谷氨酸积聚过多,大脑便会感受到主观疲劳、注意力涣散甚至决策偏向,这是一种主动“踩刹车”的机制。
进一步的行为测试也显示,在认知疲劳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即时但较小的奖励,而不是延迟更大的回报。这种冲动行为背后,正是认知控制系统的疲劳瘫痪在作祟。
这项研究虽然样本量有限,成像技术也无法完全区分谷氨酸及其前体物质,但它首次从生物化学层面,证实了脑累并非情绪或意志的问题,而是大脑内部为避免谷氨酸过度积累、保护自身系统稳定而启动的自然适应机制。
换句话说,你感到累,是大脑在保护你。
总结
长时间专注思考后的疲惫感,并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大脑在用它的方式告诉你,该休息了。我们的大脑虽然能效极高,却也极为敏感,稍有超负荷,体内的神经递质就会敲响刹车警报。这种疲劳,是进化留下的机制,而不是软弱的表现。多去了解大脑的信号、调整节奏、合理安排思维负荷,是保护认知系统、维持效率与健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Oto, B. "When thinking is hard: managing decision fatigue. EMS World 41 (5), 46–50 (2012)."
[2] Ledford, Heidi. "Why thinking hard makes us feel tired." Nature (2022).
[3] Wiehler, Antonius, et al. "A neuro-metabolic account of why daylong cognitive work alters the control of economic decisions." Current Biology 32.16 (2022): 3564-3575.
[4] Jamadar, Sharna D., et al. "The metabolic costs of 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25).
[5] Raichle, Marcus E. "Two views of brain func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4.4 (2010): 180-190.
作者丨杨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詹丽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