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住在海边的人可能更长寿?为什么看海会更快乐?科学给出答案

当你站在海边,海风轻轻吹拂脸颊,浪花一遍遍涌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这种惬意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觉得生活都慢了下来,甚至仿佛身体状态也更好了。因此,很多人会想,要是能住在海边,该多好!

最新一项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团队完成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住在海岸线附近的人,平均寿命可能比全国平均值多出一年以上。为什么海边生活会与更长的寿命挂钩?它背后是海风的作用,还是空气、收入、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海边不仅能让人更快乐还能延长寿命(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海岸与内陆水体的差异

为了探清靠水而居与寿命的关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调取了超过6.6万个社区的寿命数据,结合详细的水体分布、气候、空气质量、地形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不仅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影响,还细分到城乡差异,并用多种统计模型反复验证结果。

结果表明,海岸带优势明显,无论是住在繁华的沿海城市,还是偏远的海边小镇,只要距离海岸50公里以内,平均寿命都显著高于远离海岸的人群。模型计算显示,这种差异在全国范围内稳定存在,平均可多活约3~6个月。

住海岸附近寿命会更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如果你住在城市里,周围有面积≥20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或河流,寿命反而可能略短,约减少1.7个月。但在农村地区,靠近这样的内陆水体则呈现正相关,反映出在环境压力较小的乡村,大型水域可能带来休闲、降温等健康益处。

水域面积并非越多越好,统计显示,一个地区水域面积比例越高,寿命反而有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这可能与洪水风险、污染积聚或城市规划不当有关。

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双重作用

海边居民为什么更长寿?研究团队通过对比靠近海岸与靠近大型内陆水体社区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找到了几组关键差异。

最显著的区别来自气温极端。沿海地区每年超过35℃的高温日的平均值仅约2天,而内陆大型水体周边则高达21天,最高气温差距也接近3.5℃。过多的极端高温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中暑及热相关死亡的风险。同样,沿海地区冬季极端低温天数也较少,使居民免受寒冷带来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压力。

海洋不仅是气候的调节器,也像天然的空气过滤器。沿海地区的PM₂.₅浓度和烟雾天数显著低于内陆水体区域。例如,年均PM₂.₅浓度在沿海约10.1μg/m³,而内陆则为10.5μg/m³;烟雾天数差距更可达10天以上。空气污染与寿命缩短之间的联系已被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海边的气候会更好(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崎岖度和道路复杂度低,出行与医疗服务的可达性更高。这不仅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也在紧急医疗救援中争取了宝贵时间。

沿海居民的平均家庭收入更高,经济条件的改善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医疗资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减少了因贫困导致的健康风险。

沙滩、海滨公园等天然的公共休闲场所,为沿海居民提供了更多进行体育锻炼、社交活动和心理放松的机会。这类生活方式不仅能提升心血管健康,还能有效缓解焦虑与抑郁。

综合来看,海边生活带来的健康红利,并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气候温和、空气清洁、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以及丰富的休闲机会共同塑造的结果。相比之下,城市里的大型内陆水体往往伴随交通拥堵、污染积聚和洪水风险等问题,从而抵消甚至反转了靠水而居的潜在好处。

科学实验证实看海真能让人放松

一项发表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探讨了人们在观看水体时是否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反应。研究背后的理论基础源于人类演化史,在人类长期生存过程中,对水源的识别和寻找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因此水体视觉可能具有内在的积极情绪联想。既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能带来身心健康益处,但关于水体本身在自然景观中的独立作用,还缺乏实地、实证的验证。

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项实验在城市环境中进行,32名参与者依次注视游泳池水面、停车场的一棵树,以及街道上一个远处的交通标志,每次持续1分40秒,随后测量血压与心率。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种对照对象相比,观看水面显著降低了参与者的血压和心率,尤其是在男性和中老年人中效果更为明显。这表明,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去唤醒”作用,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第二项实验将场景扩展至半自然的植物园环境,招募了73位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他们沿一条1.62公里的小溪步道,在六个设定好的点位分别注视水面与对面的草地,每次也是100秒,同时记录血压、心率及主观放松评分。结果再次验证了第一项实验的发现,观看水体时,参与者的血压和心率普遍下降,主观放松评分也显著上升,尤其是在水面开,而非狭窄溪流时效果更佳。此外,年轻人和老年人对水体的放松反应也更为敏感。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指出,这种放松效应可能源于水体特有的光泽感、流动感与演化记忆中的“资源富集信号”。生理反应方面的变化,如收缩压/舒张压比的下降,反映了交感神经活动的减弱。而主观放松评分的上升也可能与这些生理信号的感知密切相关

总结

靠水而居并不是万能的健康处方,海岸环境凭借温和气候、清洁空气、便利交通和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为居民提供了延长寿命的综合优势;而城市中的大型内陆水体,如果伴随污染、洪水风险和环境压力,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Ulrich, Roger S. "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 science 224.4647 (1984): 420-421.

[2] Cao Y, Martins R, Wu J. Unveiling complexity in blue spaces and life expectancy[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5: 121981.

[3] White, Mathew P., et al. "Blue space, health and well-being: A narrative overview and synthesis of potential benefit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1 (2020): 110169.

[4] Martin, Leanne, et 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e exposure and sleep duration: An 18-country analysi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50 (2024): 118522.

[5] Coss, Richard G., and Craig M. Keller. "Transient decreas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ith increased subjective level of relaxation while viewing water compared with adjacent grou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81 (2022): 101794.

作者丨杨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邵文亚 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

图文简介

美国研究发现,海边居民平均寿命可比全国高一年以上,但城市大型湖泊或河流周边居民寿命可能略短。环境与社会经济差异,是背后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