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艳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戚四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审核:高孟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一、结核病——一个依然活跃的威胁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结核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新发结核病例1080万,且有125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仍是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1]。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普通民众对结核病的认识仍然不足,常常忽视其潜在的危害性,导致诊断延误和治疗不当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部,但也可累及全身其他器官,如骨骼、脑膜、肾脏等。若未能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活动性结核患者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极有可能把病菌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恶性循环。
二、普遍的认识误区与错误做法
误区一:已经绝迹
许多人误以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结核病已经成为历史,不再构成威胁。实际上,结核病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且在某些地区呈现出复苏的趋势。
误区二:把症状当成普通感冒
当出现长期咳嗽、咳痰、很多人会误认为只是普通的感冒或咽喉炎,因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殊不知,这些可能是结核病早期的重要警示信号。
错误做法:擅自停药或中途放弃治疗
部分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便自行停止服药。这样的行为不仅无法彻底治愈疾病,还会导致耐药结核菌株的产生,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
忽略高危因素管理
艾滋病感染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属于结核病的高危群体,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定期筛查的重要性。一旦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三、科学防治措施及其背后的逻辑
1.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
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艾滋病携带者、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以及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工作者,应建立定期检查机制,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原因:这些高危人群感染结核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而且一旦发病,病情进展往往更快。通过提前筛查和干预,可以大幅降低发病率。
2.确诊后即刻开始规范治疗
确诊为活动性结核后,必须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为6至9个月。在此期间,剂量或中断治疗。
原因:规范化的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还能有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从而保护个人和社会的整体健康。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
推广并应用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等快速诊断工具,可迅速判断是否感染结核以及是否存在耐药性。
原因:相比传统的培养方法,这类新技术能够在短短几小时内提供精准的结果,大大缩短了确诊时间,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机会。
4. 注重综合支持疗法
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不可忽视。患者应注意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同时还可以寻求心理辅导或社会支持,帮助自己更好地度过治疗期。
原因:身体状态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全方位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增强信心、改善依从性,最终加快康复进程。
四、小结:携手共建无结核的未来
结核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秉持“早筛、早诊、早治疗”的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并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就能显著降低疾病的危害性。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社会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带动身边人共同加入这场无声的战斗。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精神,共同构筑一道坚实的“结核防线”,守护每个人的呼吸自由与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WHO.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1-69.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