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山珍”可能致命?这些致命诱惑请远离

随着夏日雨季来临,重庆各地山林间的野生菌纷纷“冒头”,一年一度的“吃菌季”如约而至,一簇簇野蘑菇破土而出。不少人抱着“尝鲜”或“山珍”的念头采摘,这些看似无害的“天然美味”,实则是暗藏剧毒的致命杀手。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食用后会引起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种,近年来因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伤亡事件频发,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毒蘑菇形态多样,部分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即使是菌类专家也难以凭肉眼辨认,普通民众更难以通过形态来鉴别其是否有毒。

图源:Pixabay

毒蘑菇中毒类型

蘑菇中毒临床上有6种类型,其中以肝脏损害型和呼吸循环衰竭型最为严重。

1.胃肠炎型 几乎所有蘑菇中毒都会首先表现为轻重不一的胃肠炎。导致严重胃肠炎的有毒红菇、粉褶菌、白乳菇等。

2.神经精神型 此种类型的毒蘑菇大都含有致神经兴奋的毒性物质。

3.肝脏损害型 肝脏损害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 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六期。病人在中毒性胃肠炎后,有1—2天的假愈期,几乎无症状或感觉轻微乏力、不思饮食,而血清转氨酶已升高。

本型是最严重的蘑菇中毒类型之一,常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少数病人有心律失常、少尿、尿闭发生。

4.溶血型 主要毒蘑菇类型有鹿花蕈、纹缘毒伞。毒素有马鞍酸、鹿花蕈素、毒伞溶血素等。

5.呼吸循环衰竭型 临床表现为急性肾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和呼吸麻痹,死亡率较高,但肝功能尚且正常。

6.光过敏皮炎型 主要表现为阳光照射部位如面部和手臂红肿,口唇肿胀外翻,同时出现火烧般及针刺样疼痛。

重庆山林里的“死神”名单(部分高危品种)

01、致命鹅膏(白毒伞)—头号杀手!

外形:纯白或灰白色菌盖,菌柄有白色菌环,基部有球形菌托(像“蛋”包裹着)。

毒性:含剧毒的鹅膏毒肽,主要损害肝脏、肾脏。中毒后潜伏期长(6—12小时以上),初期可能只是恶心呕吐腹泻(类似肠胃炎),随后出现“假愈期”(1—2天),之后病情急剧恶化,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致死率极高!

02、灰花纹鹅膏菌—低调的恶魔

外形:菌盖灰褐色至深灰色,有深色放射状条纹。同样具有菌环和菌托。

毒性:与致命鹅膏相似,含剧毒鹅膏毒肽,毒性极强,致死率高。是重庆最常见、最危险的毒蘑菇之一。

03、亚稀褶红菇(火炭菌)—伪装高手

外形:菌盖红褐色至灰褐色,菌褶白色至黄白色,受伤后变红(非立即变红,区别于可食用的稀褶红菇)。没有菌环和菌托。

毒性:含剧毒的环丙-2-烯羧酸。中毒潜伏期短(1小时左右),症状为剧烈呕吐、腹泻、肌肉疼痛、酱油色尿(横纹肌溶解),可迅速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04、大青褶伞—公园草坪常客

外形:菌盖白色至淡褐色,菌褶幼时白色,成熟后变为独特的青绿色或灰绿色。菌柄粗壮,有膜质菌环。

毒性:主要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剧烈呕吐、腹泻、腹痛),潜伏期短(0.5—6小时)。虽致死率相对较低,但脱水、电解质紊乱可能对儿童、老人造成危险。

05、丝盖伞类(如黄丝盖伞)

外形:菌盖常呈锥形或钟形,表面有丝状纤维或鳞片。菌褶黄色至黄褐色。

毒性:含神经精神型毒素(如毒蝇碱)。中毒后除肠胃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流涎、流泪、出汗、瞳孔缩小、幻觉、烦躁不安等神经症状。

致命误区:这些辨别方法通通不靠谱

1.“颜色朴素就安全”?剧毒的白毒伞、灰花纹鹅膏菌(致命鹅膏)颜色低调朴素,却毒性极强。

2.“虫吃鸟啄就无毒”?许多剧毒蘑菇,虫子或鸟类吃了并无大碍,但对人类却是致命的。

3.“银器大蒜不变黑就没事”?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毒蘑菇毒素种类繁多,不会都与银器、大蒜发生反应。

4.“高温烹煮能去毒”?鹅膏菌的剧毒肽极其稳定,煎、炒、煮、炸甚至晒干都无法破坏其毒性!

图源:Pixabay

误食毒蘑菇后如何自救

1.及时就医 拨打120呼叫救护车,将中毒者送到医院检查,准确告知医生吃了野生蘑菇及进食时间。

2.立即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先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刺激咽部,把毒蘑菇吐出来;若中毒者已昏迷或怀孕,禁止催吐!

3.保留样品 最好将食用的蘑菇拍照并保留剩余样品,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4.勿信偏方 不要自行服用所谓的“解毒药”或民间偏方,以免延误治疗或加重病情。

野菇味虽鲜,生命价更高。面对山林间的“致命诱惑”,一次侥幸的尝试可能换来无法挽回的悲剧。唯一避免中毒的途径就是:不采、不买、不食!守护舌尖安全,从拒绝第一口未知开始。

参考文献:

[1]叶传增.吃菌季到了,如何吃得开心又放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6-13(009).DOI:10.28656/n.cnki.nrmrh.2025.003123.

[2]汪长珍.预防毒蘑菇中毒,这些事你该知道[J].人人健康,2024,(31):52.

供稿单位: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陈银凤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管医师

审核专家:申黄承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医师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随着夏日雨季来临,重庆各地山林间的野生菌纷纷“冒头”,一年一度的“吃菌季”如约而至,一簇簇野蘑菇破土而出。不少人抱着“尝鲜”或“山珍”的念头采摘,这些看似无害的“天然美味”,实则是暗藏剧毒的致命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