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笔生态为墨:以农科力量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站在珠三角的田埂上远眺,稻浪翻滚间不见化肥袋堆积,冬瓜藤蔓下清水潺潺,酸化耕地里禾苗茁壮——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用三项核心技术为“美丽中国”写下的广东注脚。从水稻田的“三控”革命到冬瓜地的“三护”智慧,再到酸化土壤的改良密码,农科人用科技让每一寸土地既丰产又洁净,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生态美。

水稻“三控”:让每一粒稻谷都带着绿色基因

“以前追肥像撒芝麻,现在施肥有准头,田里的青蛙都多了!”,这便是水稻研究所研发的“三控”技术正在发挥威力。这项连续16年入选广东农业主推技术的成果,像给稻田装上“智能管家”。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核心,通过科学调控实现高产与环保的统一。

“控苗”聚焦解决传统种植中“苗多无效”的痛点:通过精准控制基蘖肥中的氮肥用量,将水稻成穗率从传统技术的50%左右(甚至更低)提升至60%以上。这一调整减少了中途死亡的无效分蘖,避免了肥料浪费、群体郁蔽及病虫害风险,还能促进有效分蘖健壮生长,为大穗高产奠定基础。

“控病虫”则通过优化群体结构实现生态防控:降低苗峰、改善通风透光性,从环境上抑制病虫害滋生。以纹枯病为例,技术实施后水稻群体透光率提升,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1~3次。

相较于传统技术,其优势显著:一是高产稳产,一般增产10%,且抗倒性强;二是绿色环保,节省氮肥20%,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简便易行,适用于不同品种、区域和种植方式,效果稳定。

该技术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及广东省多项主推技术名录,广泛应用于粮食高产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及面源污染治理等国家级、省级项目,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人员带着农民做对比实验时打趣:“就像给水稻办健身卡,不暴饮暴食才长得结实。”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南方五省区推广数千万亩,每年减少化肥使用,相当于数十万辆汽车的碳排放量。监测数据显示,稻田周边水体氮磷含量逐年下降,田沟里又能看到鱼虾游动的身影。

冬瓜“三护”:让每颗果实都沐浴生态阳光

冬瓜田里,村民仔细端详手上这冬瓜的叶片,绿油油的生机盎然。这是蔬菜研究所研发的“三护”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冬瓜减量施肥及“三护”栽培技术,针对广东地区冬瓜早春苗期低温、生长期高温高湿交替及暴雨导致的肥水流失严重、黄叶黑心等生理性病害高发问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通过系统研究土壤养分动态与植株生长需求的关系,结合嫁接育苗技术创新,开发出兼顾产量提升与生态保护的栽培模式。数据显示,传统栽培模式化肥利用率低于30%,病害发生率高达60%,实现产量增12%以上,化肥减13%-40%,农药降30%-50%。

技术人员教农民辨认叶片营养时打比方:“叶子发黄不是饿了,是缺钙抽筋,就要像人喝牛奶一样要及时补营养。”如今,该技术已在华南冬瓜主产区广泛应用,推广成效显著,已在6省试验。带动形成“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的绿色产业链,每年减少化肥投入超千吨。

土壤改良:让每寸耕地都恢复健康活力

“这片地以前像块酸萝卜,现在成了聚宝盆!”当地农户望着眼前的稻田感慨。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发的酸化耕地改良技术,正让华南三熟区的“生病土壤”重获新生。该技术独创构建“降活性酸、阻潜性酸、控酸化因子”三步法的综合治理体系。新型碱性改良剂像给土壤喝“碱性苏打水”,快速将pH值从酸性提升至适宜范围;有机物料如海绵般锁住养分,阻止土壤“返酸”;平衡施肥切断酸化源头,形成长效防护网。

其通过新型碱性改良剂中和活性酸、有机物料缓潜性酸释放、平衡施肥控酸化因子,实现土壤pH提升与粮食增产。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资源环境类主推技术,近两年在广东台山、南雄等地推广30余万亩,粮食亩产增幅超10%。

从稻浪翻滚到瓜田飘香,从沃土重生到碧水环流,广东农科人用三项技术编织出绿色农耕网络。当化肥减少、鱼虾增多,当产量提升、生态改善,美丽中国的底色在南粤田野上愈发鲜亮。这些扎根大地的科技成果,正让每一粒粮食、每颗果实都成为生态友好的见证,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篇章。

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助理研究员 曹聪

审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副研究员 邵卓

图文简介

从水稻田的“三控”革命到冬瓜地的“三护”智慧,再到酸化土壤的改良密码,农科人用科技让每一寸土地既丰产又洁净,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