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方舟:天津的绿色基因宝库

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核心区大院的深处,停泊着一艘特殊的"方舟"——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这里没有金碧辉煌,却珍藏着比黄金更珍贵的财富:几万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从古老的小站稻地方品种,到特色鲜明的沙窝萝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独特的“作物基因身份证库”。
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种质资源库是关键。库内并非简单的储藏室,而是配备了精密的“种子冰箱”——低温低湿库房,常年维持在-4℃及-18℃的低温以及相对湿度低于50%的干燥环境,让种子生命活动近乎停滞,得以安眠数载及数十载。这份守护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未来育种家预留了可能需要的遗传素材。
然而,保护绝非将种子简单封存于冷库便告完成。资源库的科研人员们持续进行着几项关键工作——其一是,通过定期"唤醒"种子进行繁殖更新,确保其生命活力;其二是将部分种子种植在资源圃中,给作物进行年度体检,细致观察记录它们的“表型密码”:何时开花、何时结实、抗病能力如何、产量品质如何;其三是对种子进行“CT扫描”,看看每份种子的基因密码如何,构建完整的"基因身份证"。
种质资源库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座蕴藏无限可能的“育种金矿”。科研人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同手持精密的“基因探针”,深入挖掘种质资源这座富矿。通过种质创新培育,天津农科专家成功培育出抗稻瘟病能力显著增强的新一代小站稻品种,既保障了稻米稳产,又守护了那份独特的津门米香;对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则催生了品质更佳、更适宜设施栽培的黄瓜、花椰菜新品种,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这些成果,生动诠释了“保护为了利用,利用促进保护”的深刻内涵。
这座"种质方舟"还在持续拓展其生态价值。通过种质创新培育的节水抗旱品种,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选育的低肥高效品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发的特色功能作物,丰富生态农业业态。每一个创新都在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站在新起点,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将继续守护这份绿色的希望。它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因银行",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引擎"。在这里,古老的种子与现代科技相遇,传统农业与生态理念融合,共同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这座矗立于渤海之滨的“种子方舟”,正以其科学严谨的守护和富有前瞻性的探索,为天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它守护的不仅是沉睡于低温中的种子,更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与希望。

作者: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时晓伟

审核: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兰青阔

图文简介

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核心区大院的深处,停泊着一艘特殊的"方舟"——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这里没有金碧辉煌,却珍藏着比黄金更珍贵的财富:几万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农作物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