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丹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张 静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审核:邓 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叫自控镇痛泵,英文名字PCA(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别看我外形小小的,浓缩的却是精华。我有个储药囊,它充满了“能量”,通过与患者相连接,储药囊“能量”逐渐“释放”,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患者体内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深呼吸和咳嗽,促进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风险,让患者术后可以尽快下床,减少长期卧床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临床中,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等情况,综合评估,制定镇痛方案,麻醉科护士遵照医嘱,多环节、双人核查下完成镇痛泵配置。由一个装有镇痛药液的储药囊与一个持续泵注装置安装在一起,于是大大“能量”的我就此“诞生”了。经麻醉科医生综合评估后,根据患者病情,设置镇痛泵参数后,储药囊里的镇痛药液就可以按照设置的参数持续地输注了,以达到持续镇痛的目的。术后患者在感受到疼痛时,可以按压我的“小尾巴”,追加剂量,追加的剂量不必担心会过量,因为“小尾巴”通常是在麻醉科医生设置好的一定的时间(如15分钟)内只能有效按压1次,按压多次也不会重复给药。
储药囊里的药液配方不是千篇一律的,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手术种类、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镇痛方案,常用的药物种类包括:镇痛药、止吐药等。始终遵循精准化、多模式、联合镇痛的原则,有效避免因疼痛而引发患者烦躁不安甚至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机体不良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
——我的家族成员
我的家族成员大致可分为3种,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和神经阻滞自控镇痛泵(PCNA)。
1.静脉自控镇痛泵:连接于静脉留置针处。起效快,效果可靠,应用较为广泛,如癌痛、术后伤口疼痛、创伤疼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
2.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需要在患者穿刺处留置一条镇痛的管路,将镇痛药液持续输注到硬膜外腔。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镇痛,以及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的癌痛治疗。
3.神经阻滞自控镇痛泵:在指定的神经旁留置一根软管,将镇痛药液持续输注到神经周围,达到有效镇痛的目的,作用部位局限,不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反应。常用于下肢、胸部术后镇痛,其中股神经及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泵最常见。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我可以为患者带来很多福音
1.自主化给药,让患者更好地参与到术后镇痛管理中。
2.有效减少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
3.促进患者早期开始术后功能锻炼。
4.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5.根据个体需求进行参数调控,同时与信息系统相关联,可远程、全程查看患者的术后镇痛情况。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我的适应证是各类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治疗,急性疼痛的治疗,癌症晚期患者的疼痛治疗。但也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适合使用我,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就不适用,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不建议使用静脉镇痛泵;椎管内穿刺时,如发现患者硬膜外腔有回血情况,禁用硬膜外镇痛泵。
——我也并不是完美的,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其他不适
1.恶心、呕吐:麻醉科医生会在我的“体内”注入止吐类药物,从而减轻患者不适。
2.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如发生,需立即停用镇痛泵,遵医嘱对症处理。
3.尿潴留:可先通过物理疗法,如听流水声、膀胱热敷来促进排尿,无效时再遵照医嘱进行留置导尿。
4.皮肤瘙痒:发生率较低,如发生,立即通知医生。
——大家对我要有进一步的认识
1.可以减轻疼痛,但无法完全消除疼痛。镇痛泵是为了显著减轻疼痛,不能达到完全无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术后疼痛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将疼痛控制在轻微疼痛(疼痛评估在3分以下)。临床中,每位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不一样,镇痛效果会存在个体差异。
2.采用多模式镇痛。除了静脉镇痛,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伤口局部麻醉、口服镇痛药物、外用镇痛贴剂等方法联合使用,保证镇痛效果。
3.患者不会成瘾。镇痛药液浓度较低,在短时间内使用不会让患者成瘾。
4.保持静脉通畅。患者不可擅自调整或关闭镇痛泵,以免造成输注不畅,静脉通路堵塞。
很多患者认为术后疼痛不可避免,实际上,通过科学的术后镇痛管理,大多数患者的疼痛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近年来,随着医疗理念的更新和对人文关怀的重视,镇痛泵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现代疼痛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使用,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加速患者手术后的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实现患者舒适化医疗的需求。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