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改变了现代生活,但它的“便利”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一次性包装袋、餐盒和饮料瓶,最终可能在自然环境中停留数百年,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面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绿色替代品——聚乳酸(PLA),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一样,它也是一种可以生物降解的绿色塑料。
什么是聚乳酸?
人类利用乳酸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在酸奶、泡菜和一些发酵豆制品中乳酸都是主要的风味物质。乳酸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羧基,这就使乳酸分子之间可以通过化学方法进行脱水聚合,形成一系列链状高分子,这就是聚乳酸。聚乳酸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具有塑料的典型性质,经过简单加工可制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颗粒、薄膜、纤维。
聚乳酸为什么是绿色塑料?
之所以将聚乳酸称为“绿色塑料”,原因也有两个方面。合成聚乳酸的原料乳酸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获得,无需依赖资源量日趋紧张、还可能造成环境问题的石油化工。微生物可以利用各种碳源物质生产乳酸,无论是高品质的牛奶、淀粉、酵母提取物,还是在工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水解产物、有机酸等等,既能“变粮为宝”,又能“变废为宝”。
废弃聚乳酸塑料的降解过程也是十分环保的。酯键使聚乳酸在土壤掩埋条件下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乳酸单体或低聚物。而乳酸是很多微生物的天然碳源,会被快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整个个过程仅需3-6月就可以完成。相比起来,普通的石化塑料的自然降解可能需要上百倍的时间。
聚乳酸服务“双碳”大局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聚乳酸的生产展示了绿色制造的一种典型模式:以非化石燃料为原料,微生物转化成乳酸,再通过工程技术加工为工业塑料,最终产品可被自然降解。
通过改造菌株、优化培养条件和控制发酵参数,我国的科研人员正在让乳酸利用更多廉价碳源作为发酵原料,并大幅提高乳酸产量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工业化聚合提供优质前体。安徽丰原、海正生材等代表性企业也和科研机构共同推动“从原料、微生物发酵到制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工业化,2024年我国聚乳酸产量已突破30万吨,体现了中国在绿色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中国正凭借科研和产业力量,把这一绿色循环系统从实验室搬到工厂,再走向市场,为全球塑料污染和节能减排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王锦鸿
审核: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博士后 周梦凯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