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热搜的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鬼?

最近一段时间,一种新的传染病频繁登上热搜,广东佛山更是在一周时间内出现输入性的疫情本地暴发流行,导致数百人感染,一时间各地卫健委和当地疾控纷纷在官媒和各自的微信公众号上向公众示警,玩了一把网红的待遇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名声大噪,登上热搜排行榜,赖着不走长达几周时间。

这种名字怪模怪样的基孔肯雅到底是什么鬼?其实嘛,它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并经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名称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为“弯屈”,形象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因关节剧痛导致身体弯曲的症状。

一、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传播给他人。

二、流行地区

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如印度、泰国、巴西等)。我国至少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输入性病例,其中广东、浙江和云南省还发生本地流行。

三、症状

潜伏期通常3~7天(最长可达12天)。

急性发热: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2~5天。

剧烈关节痛:对称性,常见于手腕、手指、膝盖和脚踝,常伴关节肿胀、僵硬,严重时影响活动,可持续数周至数月(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长期关节痛)。

皮疹:红色斑丘疹,多出现于躯干和四肢。

其他:肌肉痛、头痛、恶心、结膜炎等。

高危人群:新生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重症(如脑膜炎、肝损伤等)。

四、诊断

1.流行病学史:近期有疫区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发热、皮疹、关节剧痛等。

3.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IgM和IgG)等。

4.鉴别诊断:需与登革热(易引发出血倾向和休克综合征)、寨卡病毒病(多为轻症或无症状,皮疹和结膜炎较突出)、疟疾(周期性寒战高热、贫血)等区别。

治疗与预防

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为主。

退热止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补液休息,关节痛严重者可物理治疗或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5.预防:防蚊灭蚊:清除积水、使用蚊帐、驱蚊剂,前往流行区穿长袖衣物,选择有纱窗的住宿。

温馨提示:若近期前往热带地区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乔洁主管技师、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最近一段时间,一种新的传染病频繁登上热搜,广东佛山更是在一周时间内出现输入性的疫情本地暴发流行,导致数百人感染,一时间各地卫健委和当地疾控纷纷在官媒和各自的微信公众号上向公众示警,玩了一把网红的待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