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引路,共守“白头”——白头叶猴的保护之路

在广西崇左,左江与明江温柔环抱中,不足200平方公里的狭长喀斯特地区是白头叶猴的唯一家园。晨昏之际,这些“石山精灵”在悬崖间灵巧跃动,头顶白色冠毛如白帽般在阳光下闪烁,为灰褐色岩壁添上灵动生机。作为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之一,白头叶猴的命运曾一度岌岌可危,如今正沿守护之路重焕生机。

为适应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稀缺、岩壁冬冷夏热的严苛环境,白头叶猴进化出独特生存智慧:成年个体的黑白毛色与石山浑然一体,飞岩走壁的本领使其在峭壁间自如穿梭,以嫩叶补水,借岩洞御敌避灾。但上世纪80年代,栖息地破碎与偷猎令种群骤降至300余只,猴群被困于“孤岛”石山,基因交流受阻,濒临灭绝。
转机始于保护区的建立和科学干预
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针对白头叶猴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人工巡护、视频、红外相机和无人机监测网络覆盖猴群主要活动区域。为解决栖息地被道路、农田割裂等问题,保护区基于长期监测,在2015年联合科学家开展栖息地恢复试点,通过在山脚种植苹婆等食源植物,即补充食物,又将孤立山头重新连接。2020年,我国首个专为灵长类设计的“生态廊道”“通车”,为猴群横跨322国道提供安全通道,使其活动范围扩大40%,群体间交流显著提升。
更动人的守护力量来自社区
保护区推行“社区共管”策略,引导村民退耕还林、推广甘蔗替代砍伐,更通过生态旅游让保护惠及民生。保护区还启动“村民护林员计划”,让村民们学会用望远镜追踪猴群、记录行为数据,还掌握红外相机调试技能。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养山”,如今46名村民护林员活跃在各保护片区,他们熟悉每座山的路径、每群猴的习性,有人曾深夜巡逻阻止偷猎,有人追踪发现新生幼猴,成为猴群最亲近的守护者。
多方努力下,截至2025年,白头叶猴数量已从最低谷的200多只,增至约1400只。前不久,保护区又新添3只幼猴,熟悉的金黄色身影为种群注入新活力。如今的崇左山区,白头叶猴与村民共享山水,村民巡护时能清晰分辨各猴群的“家族特征”,研学团队通过望远镜观察猴群行为,白头叶猴更成为广西生态名片,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保护故事。
守护之路仍在延伸,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仍需警惕,猴群繁衍还需更多“生命之桥”。但白头叶猴从濒危到复苏的蜕变证明:当科学规划、社区参与与用心守护交织,“孤岛”终能相连,生命之河必将奔涌。正如那只奋力跃过岩壁的幼年白头叶猴,这片家园的未来,正因共守而充满盎然希望。


(白头叶猴照片,图:吴坚宝/救护中心)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 钟云婕

审核:广西林业局救护中心科长 高级工程师 韦晓

图文简介

作为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之一,白头叶猴的命运曾一度岌岌可危,如今正沿守护之路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