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科学家“偷看”了20万次人类与AI的“密聊”,发现:会聊天的AI,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但别急,它可能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当“神队友”的!
AI在工作时,到底在“打什么工”?
微软的研究员们分析了20万条美国人和AI助手“微软Copilot”的聊天记录,发现这个“实习生”主要干两件事:
**1. 当“信息小雷达”+“写作小帮手”**这是人类最常让AI做的事:
“帮我查资料!”(比如最新恐龙研究、某款手机参数)
“帮我写点东西!”(比如工作报告、广告文案,甚至情书)
“帮我跟别人沟通!”(比如怎么解释一个复杂概念给客户听)
**2. 当“贴心顾问”+“知识教练”**这是AI自己在对话中最常扮演的角色:
“我来告诉你答案!”(直接提供信息)
“我来教你怎么做!”(比如教你用软件、解决电脑问题)
“我来给你出主意!”(比如旅行建议、投资小贴士)
有趣的是:在40%的对话里,AI干的事(比如“教人”),和人类想让它帮忙的事(比如“学操作”),完全不同! 就像你想学骑自行车(用户目标),AI却化身成了你的教练(AI行动)。
哪些工作更容易和AI“组队”?
职业AI适配指数大揭秘!
研究员们发明了一个酷炫的“AI适用性评分”,就像给每个职业和AI的“合拍程度”打分。结果发现:
0**1****、高分组“AI神队友”职业:**语言大师型:翻译、作家、编辑、记者、电台DJ(AI写稿查资料一把好手!)
信息沟通型:客服、销售、旅行社职员、公关专员、电话接线员(AI秒回客户问题超高效!)
知识分析型:数据科学家、市场分析师、数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AI处理海量数据不眨眼!)
教学支持型:高校老师(特定领域)、图书馆老师(AI化身备课助手、知识库!)
0**2、****低分组“AI暂时帮不上大忙”职业:**动手实操型:护士助理、按摩师、洗碗工、屋顶工人、水管工(AI没法替你擦窗户、按摩肩膀!)
操作监控型:卡车司机、水厂操作员、起重机操作员(操控实体机器,AI目前干瞪眼!)
精密手工型:牙医、外科医生助理、珠宝匠(需要精细手部操作和现场判断!)
核心规律:主要和“信息”与“知识”打交道的“脑力活”,更容易和现在的AI搭档。而需要“动手”、“动腿”或者“面对面”照顾人的“体力活”,AI暂时还插不上手。
AI是“抢工作”还是“当助手”?
别急下结论!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哇!翻译、客服要被AI取代了?” 别慌!
AI更像“增强器”而非“替代者”: 在大多数对话中,AI是在帮助人完成任务(比如帮你查资料、写初稿),而不是完全替代人去执行整个职业工作(比如AI不能替你开家长会、做复杂手术决策)。
老板的心思你别猜:就算AI能让某个员工效率翻倍,老板也可能选择:
A. 招更多人,做更多事(公司业务扩张了!)
B. 少招点人,维持原样(省钱!)
这取决于市场、公司策略等复杂因素,AI本身不直接决定饭碗消失。
历史小课堂:当年ATM机(自动取款机)出现了,大家都说银行柜员要失业。结果呢?银行反而开了更多支行,柜员们从数钱变成做理财咨询等更“高级”的服务了!工作内容变了,但岗位没消失。AI带来的变革,可能也会走类似的路。
高学历=更容易被AI影响?
钱多=AI威胁大?❌
研究还打破了两个刻板印象:
1. “学历越高,越怕AI?” —— 有点关系,但不大!
确实,平均来看,需要本科学历的工作(如分析师、程序员),AI适用性评分略高于学历要求低的工作(如收银员、保洁)。但这只是“略高”,且高低学历工作里都有受AI影响大和小的。读书依然有用! 关键是学会和AI协作。
2. “工资越高,AI越要抢?” —— 几乎没关联!
研究惊奇地发现,一个工作的工资高低,和它被AI影响的潜力,几乎没有必然联系!高薪的医生、律师有部分工作能被AI辅助,但核心判断离不开人;低薪的销售、客服很多任务能被AI提升效率,但也需要人的温度和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结论:AI的影响不看你的工资条或毕业证,它看的是你的工作内容里有多少“信息处理”和“知识运用”的成分。
所以,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想想:怎么让这个聪明的“实习生”,成为你升职加薪、效率翻倍的神队友呢?未来,属于会和AI合作的人!
供稿单位:重庆市无线电科普体验中心
审核专家:张启义
原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7.07935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