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跟大家聊聊植物保护专业中的大豆抗虫育种方向,说不定会让你会对农学专业有不同的看法。
想象一下,如果你喜欢的绿植被虫子啃得七零八落,是不是会很心痛?而在农民辛苦耕种的大豆田里,同样面临着虫害威胁。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卷叶螟,这些豆田里的“干饭王”,每年要吃掉海量的大豆叶子,严重影响产量。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大豆需求量巨大,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国家出台了大豆振兴计划、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等,就是为了发展大豆,缓解危机。但豆田里的虫子却在跟农民对着干,而且为了保护环境,应对虫害时还要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因此,培育天生抗虫的“硬核”大豆品种就成了有效的途径,这就是植保人,特别是大豆育种人的“终极任务”之一。这是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硬核科技加持的大豆保卫战。
培育抗虫品种听起来很难,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首先,要寻找大豆品种里的“抗虫尖兵”。培育任何一种作物,种子是基础,不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种质资源库保存着超过3万余份大豆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是培育抗虫品种的基础。但是如何从这么多的种质资源中找出抗虫种质又是一个难题。传统方法是把种子种到地里,大豆长成以后依靠人工查看虫子的啃食情况,然后得到是否抗虫的结论。但这种方法需要的周期太长,而且不可控因素太多,例如能应对哪类虫子,对其他种类虫子的抗性如何,都无法判断。
而现在,通过一套病虫害识别的“火眼金睛”系统——高通量表型鉴定技术,能够快速地对作物的抗虫表现进行鉴定,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同时,利用室内饲养害虫,通过温室中设网室的方法,创造适合大豆与害虫生长的环境,在苗期人工接虫,实现了对虫子这个变量的控制,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了4倍以上。依靠这套“神装”,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团队已经从8000多份大豆材料里筛选出像大青豆、港西黄豆等30多份抗虫种质。未来,结合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准确地扫描成千上万株大豆苗在虫害下表现的场景也将成为现实。
找到抗虫材料只是第一步,研究明白大豆为啥能抗虫,它们的“生物铠甲”是怎么回事才更重要。这就不得不说一个超级“酷”的现象,大豆叶片上那些细细的茸毛,类型不同,在抗虫效果上居然也天差地别!比如,拥有“匍匐型”茸毛的大豆,对付豆卷叶螟就特别有一套,在虫子要吐丝卷叶时,因为没有受力点,行动就会受阻。而“直立型”的茸毛就为豆卷叶螟吐丝卷叶提供了受力点。光看表皮绒毛还不够,还得深入到基因组层面!这就要用到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这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法宝”。通过分析大豆抗虫数据和基因型数据,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团队成功定位到10多个与抗虫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位点(QTL),其中两个对付豆卷叶螟非常给力,这相当于找到了大豆“抗虫铠甲”的制造图纸。
知道了打造天然盔甲的“图纸”,也就是基因位点,也拿到了“好原料”----抗虫种质,接下来就该“打造这副盔甲”,也就是创制新一代抗虫大豆种质。这里就要亮出农学人的“神兵利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通过这种技术,就像给大豆育种装上了“基因GPS”,不需要等到大豆长大、被虫子咬过才知道它抗不抗虫,在幼苗时期,通过检测特定的DNA标记,就能精准预判培育的大豆植株拥有的抗虫能力。正是利用这套“组合拳”,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创制了一批抗虫性能好的“种子选手”。未来还将探索与转基因技术结合,引入外源抗虫基因,进一步提高大豆的抗虫能力。
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向思维,团队还开发出一个让“虫害”变“金矿”的跨界玩法:有些大豆品种特别“招虫子”,传统思路是淘汰掉。但是如果把那些容易招引豆青虫(学名豆天蛾幼虫,俗称豆丹)的大豆品种,定向培育成了“豆丹养殖专用大豆”,就让这些大豆品种的“短板”变成“长处”。有的同学可能知道,豆丹在江苏等地可是高端美味,价值不菲。利用这些大豆品种养豆丹,能有效增加养殖户的收入。目前,这个“变害为宝”的金点子已获授权3项专利。所以,这专业是不是很颠覆想象?
这里的课堂也不一样,《生物统计学》是国家一流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让你利用电脑进行育种设计,完成“大豆品种产量大PK”;团队编写的《试验统计方法》更是国家级规划教材。在这里,本科生就能主持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研究生更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同学们,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农业领域是科技与生命交织、充满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选择农业,一起用科技,做最“接地气”也最“顶天立地”的事业吧!
出品: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南京农业大学 光明网
审核:叶文武(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