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 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晓丹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 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审核:邵贵骞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手术室里的“跨界搭档”——银针如何与麻醉剂共舞?
手术灯亮起,72岁的张大爷(化名)盯着托盘里的银针提出疑问:“医生,针灸真能代替麻醉剂吗?我听说针刺麻醉是玄学呢!”
麻醉医师李医生(化名)指着墙上的穴位图笑着说:“针刺麻醉与麻醉剂,堪称手术台上的黄金搭档——并非让银针单枪匹马,而是让中西医镇痛智慧组成‘梦之队’,为您带来更安全、更舒适的麻醉体验。”随着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银针精准刺入穴位,张大爷眉峰微蹙后逐渐舒展。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破解三大迷思:针刺麻醉的科学真相
(一)迷思一:银针能单独扛起麻醉大旗吗?
真相:针刺麻醉是麻醉剂的“增效剂”。
正如李医生所说,针刺麻醉并非要取代西医的麻醉剂,它的真正角色是麻醉剂的“黄金搭档”和“增效剂”。麻醉剂好比精准控温的空调,能按需精准调节镇痛深度;而针刺麻醉则通过激发人体自身镇痛机制起效。研究显示,这种协同作用能让术中麻醉剂用量减少10%~30%,尤其能使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降低约40%[1],从而更好地保护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
(二)迷思二:所有人都适合针刺麻醉吗?
真相:术前需由专业人员评估禁忌证。
《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划定了4类适用人群:
△慢性疼痛患者
△药物过敏体质
△肝肾功能不全者及需快速康复者
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感染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需由麻醉医师严格评估风险并规范操作[2]。
(三)迷思三:针刺镇痛是心理安慰?
真相:针刺是激活人体“天然药厂”的钥匙!
现代科学通过脑成像技术与生化检测证实[3]:
△针刺激发人体内啡肽、强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其镇痛强度相当于小剂量吗啡,且无成瘾性。
△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炎症因子导致的痛觉敏感。
△功能性MRI显示:针刺可显著改变疼痛相关脑区(如前扣带回)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2年就将术后疼痛列入针灸有效适应证,这相当于给针刺镇痛颁发了一张“全球通行证”。
二、中西医全周期镇痛“接力赛”
(一)术前:银针先做“心理按摩师”
术前30分钟针刺神门穴,就像给焦虑的大脑按下“减速键”,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减少镇静药用量,为手术做好心理准备。
(二)术中:针药组成“安全护航队”
当银针刺入合谷穴,麻醉剂用量开始“精打细算”——老年患者平均减少10%~30%的麻醉剂用量,这种1+1>2的协同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三)术后:针刺变身“康复加速器”
术后针刺可使24小时镇痛药物需求大幅降低,并加速肠道功能恢复,形成了“急性痛靠麻醉剂冲锋,慢性痛靠针灸巩固”的新型镇痛模式。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如今针刺麻醉已从单纯镇痛升级为“围术期多维度管理专家”,不仅能降低剖宫产产妇的产后疼痛发生率,更能在骨科手术中改善微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全方位提升手术安全与康复质量[3]。
这些闪着银光的细针,不是魔法棒,而是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针灸的经络理论与神经科学在手术台上实现精准协同,中医智慧正为无痛诊疗注入创新动能——超越非此即彼的替代,成就优势互补的范式革新。
参考文献
[1]韩济生.一场关于针刺镇痛的学术争论:十年后的回顾[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5):321-322.
[2]赵鑫,路瑶.针刺合谷穴手术镇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5,23(5):152-154.
[3]邹鲁,屈媛媛,许旭东.术前超声引导针刺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5,44(2):250-253.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