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域生态覆盖了丰富多样的环境,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孕育着无数复杂的生命,但绝大部分海洋环境却像沙漠一样荒芜,多数的动植物都分布在靠近海岸的位置,这里有着极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海底的珊瑚礁不同,礁石滩通常处于海洋边缘的区域,是海洋连接陆地的过渡带,长期受潮水涨落的影响。在这里,阳光得以充分照射在礁石上,滋养了数量庞大的各种藻类,层峦叠嶂的礁石上附着着丛丛藻类,给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提供了多样立体的生存空间和丰富的食物。
这些绿色藻类像地毯般覆盖礁石,成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生活在礁石中的贝类主要以各种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它们通过刮食藻类抑制其过度生长,控制着整个环境中的碳氮平衡,而其钙质外壳最终会成为礁石滩的组成部分。
在水中,还有许多活动灵活、快速穿梭的小蟹,它们其实是寄居蟹,是极其重要的“清洁工”。大多数寄居蟹来者不拒,会吃所有发现的有机质,甚至随处可见的沙粒都会成为它们的“美食”。寄居蟹会使用第二、第三对足将沙粒刨到腹下,再用触肢送入口器中进行反复筛选,将沙粒上附着的藻类或浮游动物吃掉。它们都长有一双突出的眼睛,视力非常好,嗅觉和触觉也异常灵敏,这得益于它们羽状的触须,能够精准感受到水流变化和数米外的食物。日落后,方蟹也会爬到礁石滩上觅食活动,它有着八只有
力的长腿,其关节具有特殊的旋转角度,能够以任意的方向进行移动。还有形态古怪的玉蟹,有着光滑的瓷白色外表,这种保护色能让它们隐藏在贝壳与沙砾间,难以被发现。水中偶尔还会出现一只鲜艳且圆润的蟹在四处游动,这是一只黎明蟹,其所有足端全部演化成为桨叶一样的形状,这些桨状伪足的表面覆盖着细密刚毛,划水时能产生强劲的推力,帮助它们在激荡的海水中随意调整自己的姿态,使其具有其他蟹类望尘莫及的游泳能力。一些海蟹为了能在海水中辅助行动,最后一对足会演化成为桨形。
偶尔会有海龙隐藏在藻类中,假装自己是一根断裂的藻类或树枝,它们有着细长的吻,这种特殊构造的嘴巴如同吸管,能瞬间吸入路过的小型甲壳类动物。深谙隐匿潜伏之道的鱼类还有许多,比如长相酷似一块礁石的菖鲉,它们喜欢横趴在礁石上一动不动,在这里伏击路过的小鱼,
其体表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缓慢改变颜色,在背鳍上具有特别的尖刺,每根刺连接着毒腺,以此作为在海洋中生存的利器。石洞里不时会传来“咚咚”的声响,深入观察会看到几根触须伸出四处探索,待其慢慢探出身体,会发现是一只螯钳大小不一的鼓虾,较大的那只螯钳圆润粗壮,这是枪虾的“独门武器”。巨钳快速闭合的瞬间会产生气泡爆破,便能以此攻击猎物,同时发出我们在洞外听到的奇特声响。
在宽阔一些的地方,还能看到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鲎,它像一个长了尖刺的盾牌或是形状古怪的锅盖,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节肢动物。
其血液因含有铜离子呈现独特的蓝色,这种特性使它们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潮水退去时,这些“活化石”会用下方的数对足撑起身体,在礁石滩艰难爬行。
激荡起伏的礁石滩,这个被潮汐雕刻的“舞台”上,时刻上演着无数精妙绝伦的生命故事,每一个微小的生物都在这片独特的水域中繁衍生息,共同构成了中国水域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多样。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小小视界
审核:陈清华 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邹强军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 科学传播副研究馆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