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水世界——宁静的积水洼地

水以溪流、瀑布、湖泊、沼泽等多种形式出现在陆地上,其中季节性的沼泽尤为重要,它们是众多生命历程的起点。

在中国西部的高原地区,每逢暴雨过后,许多积水洼地便会在阳光下闪烁,宛如镶嵌在绿地上的宝石。这些水洼相互连接,构成了广袤的湿地沼泽。表面看似平静的积水中,蕴藏着生命的奇迹。幽静的水域里,无数微小生物活跃跳动,有蚊子的幼虫、刚孵化的蝌蚪,还有灵动的水蚤。近处,一只绿色、形态独特的小生物缓缓游来,姿态轻盈,仿佛倒着游泳的米虾。细看之下,它与常见的米虾大不相同,这便是仙女虾——钗额虫科的一种小型淡水甲壳类生物。

仙女虾被誉为“活化石”,在地球上繁衍近两亿年,几乎未曾改变。它们体长约两厘米,大小与指甲盖相仿,通常以仰泳姿态在水中游动。尽管名为“虾”,仙女虾与我们熟悉的虾类并非同类。其附肢无分节,呈叶片状,而常见的黑壳虾附肢高度分节,具明显关节结构。仙女虾通过多对叶足波浪般的摆动,展现出柔美的游姿。它们十分脆弱,没有防御捕食者的武器,只能选择在安静的季节性积水坑中繁衍,以躲避绝大多数掠食者。

积水中还聚集着成群的水蚤和孑孓。水蚤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虽体型微小,却是淡水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提供丰富食物,抑制藻类过度繁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四川狭口蛙的蝌蚪和龙虱幼虫等捕食者,尤为喜爱水蚤。静谧的积水中潜伏着顶级掠食者——龙虱幼虫。它们拥有夸张的大口器,胸足短小灵活,依靠全身蠕动快速游动。幼虫没有成虫的贮气囊,仅靠尾部气管储存微量空气,需时常将尾部露出水面换气。捕猎时,它们用镰刀状大颚钳住猎物,注入麻醉性毒液使其瘫痪,再通过中空上颚灌注消化液,将猎物组织液化后吸食。面对较大猎物,龙虱幼虫会不断调整姿态防止猎物挣脱,受到惊扰时则携带战利品迅速逃离。

这些转瞬即逝的积水沼泽,承载着亿万年演化的生存智慧。它们不仅是淡水资源的源头,更是地球上古老生命的基因密码库,见证着生命的顽强与多样。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小小视界

审核:陈清华 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邹强军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 科学传播副研究馆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

积水坑作为一个短暂且特殊的生态系统,是许多生物繁衍和生存的“避风港”。积水坑水体消失后,生物的休眠卵会存留在泥土中,等待下一次雨水的来临。(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