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急救技能:为生命争分夺秒

作者:安 琦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杜锡林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不会有突发状况降临。无论是交通事故、突发心脏病、中风、过敏反应还是意外溺水,生命都可能在一瞬间受到威胁。急救治疗知识不仅是医务人员必备的技能,更是每个公民应当了解的基本常识。正所谓“争分夺秒”,在急救现场,正确、及时地处理往往能决定生死存亡。因此,急救治疗知识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掌握基本急救方法。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急救知识?

很多人会认为,一旦出现了意外,只需要赶紧拨打急救电话,等专业的医护人员赶到就好。但实际上,从事发到专业救援到来的这段“空窗期”对患者的生存结局常常至关重要。对心搏骤停患者而言,若在停止心跳后4~6分钟内无法得到有效心肺复苏,将大大增加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的风险。因此,及时有效地实施现场初步急救,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从而提升存活率与预后质量。

在急救医学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词叫“黄金四分钟”。它指的是人在呼吸、心跳停止之后,大脑开始发生不可逆损伤的关键时间段。如果在这短短几分钟里没人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那么即使在此之后医疗人员赶到,也常常难以挽回不可逆的脑损伤。其他如大出血、严重创伤、重度过敏等急症,也都有其“黄金时间窗”。因此,能在最短的时间中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并加以运用,通常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虽然掌握急救知识非常重要,但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对具体操作缺乏正确的理解,也可能在施救中因用力过猛、操作方法不当等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正确辨识病情、掌握急救顺序与操作要领,才是人人应当具备的实用技能。

拨打急救电话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或当地其他紧急电话)时需保持冷静,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说明事故发生的确切地点、病人的症状、性别年龄、伤情或突发疾病信息及明显体征。过于慌乱口齿不清会耽误宝贵的时间,也可能导致出诊车辆难以及时找到现场。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拨打急救电话后,最好不要随意挂断或离开现场。专业人员可能需要进行二次确认或询问更多信息,比如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可能的诱因等,从而指导施救者及时开展正确的现场急救。

如果有他人在场,可以协助寻找自动体外除颤仪或帮助控制现场秩序,将围观人群疏散,为施救者腾出操作空间。如果伤情比较严重,如明显大出血、气道阻塞、心搏骤停等,要根据现场情况分工协作,确保救援有条不紊地进行。

常见急救情境及应对措施

1.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是心脏有效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泵血功能丧失的状态。通常源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严重外伤等原因。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脑部缺血仅数分钟便会引起不可逆的损害。

(1)心肺复苏法:在面对心搏骤停患者时,首先要确认现场安全,确保对施救者和受害者没有进一步的伤害风险,并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上(如地板或坚硬的地面),抢救者跪于患者胸部一侧。其次是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喊,如无反应,确定其是否有反应及呼吸;如发现患者无呼吸或异常呼吸,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要求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保持5~6厘米,按压动作要平稳而有节奏。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呼吸,确保呼吸气道开放;即便不熟悉人工呼吸,也要继续进行胸部按压。切勿中断按压直到专业救援到达或患者出现生命迹象。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能有效恢复患者心律。自动体外除颤仪操作相对简单,根据语音提示贴上电极片,并在分析后给予适当的电击。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 脑卒中(中风)的急救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迅速加剧。常见症状为偏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面部歪斜等。

(1)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的快速评估方法:FAST原则,中风尤其是脑卒中患者如果能尽早识别并送医,能显著降低卒中后遗症发生风险。F(Face):面部,让患者微笑或露齿,观察一侧面部是否下垂;A(Arm):手臂,让患者举起双臂,查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或难以抬起;S(Speech):语言,让患者说简单词句,检查是否言语含糊不清或难以表达;T(Time):时间,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记录症状开始时间。

(2)救护保障: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应帮助患者平躺或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避免进食或喝水,以防吸入性肺炎。全程安慰、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来。

3. 大出血与休克

大出血包括创伤性出血以及内出血等,容易引发休克,危及生命。休克状态表现为皮肤苍白、出冷汗、心跳加速及意识模糊。

(1)止血措施:当遇到大出血情况,首先应采取压迫止血法:用干净布巾或绷带直接压迫伤口,可有效减缓出血速度。

(2)防治休克:在止血的同时,注意保持患者温暖,平卧并将患肢抬高,减轻循环系统负担。及时补充液体和氧气供给也是防治休克的重要措施。

4. 过敏反应与休克性过敏

过敏反应的严重形式是过敏性休克,其特点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皮肤大面积荨麻疹等。常见触发因素为食物、药物、昆虫叮咬或输液。

(1)急性处理:在过敏性休克初期,若患者已使用过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注射液),应迅速注射。

(2)避免暴露:在发生过敏反应时,远离引发过敏的环境,保持呼吸通畅,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5. 溺水及窒息

溺水和窒息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生命威胁。

溺水现场急救:对溺水者,应将其尽快移出水面,并立即检查呼吸道。若出现无呼吸状态,应在水中或岸边实施心肺复苏。

异物梗阻引起的窒息:面对窒息患者,可采用海姆利希急救法:站在患者后方,一手握拳,另一手握住拳头,在其腹部用力快速地向内向上冲击5次以上,帮助排出堵塞气道的异物。

6. 烧伤急救

烧伤可能由于热、化学品、电流或辐射引起,按烧伤深度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

(1)紧急处理:首先,立即用流动冷水对烧伤部位冲洗至少10~20分钟;用干净纱布或布轻轻覆盖,以防感染;避免使用油膏、黄油,以免加重病情;对于二度及以上烧伤或面积大者,一定要在现场简单处理后尽快送医,由专业人员进行后续治疗与包扎。

(2)注意事项:不要弄破水泡;化学烧伤应去掉污染衣物,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化学物质;电烧伤后需要立即切断电源并保持安全距离。

结语

急救治疗知识不仅是一项医学技能,更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感和担当。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不仅靠医护人员,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宣传。每个人都应认识到,生活中不可预知的紧急情况可能随时降临,而掌握急救知识、具备应急处理能力,正是为自己和他人构筑一道生命保障的防线。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急救知识传递下去,使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语言,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及时地守护。争分夺秒,学习急救治疗知识刻不容缓,生命至上,我们责无旁贷!

图文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不会有突发状况降临。无论是交通事故、突发心脏病、中风、过敏反应还是意外溺水,生命都可能在一瞬间受到威胁。